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
《忆皎然上人》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约公元750年左右。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未得从师去:表达了作者未能追随皎然法师学习的愿望。这里的“从师”意味着跟随师傅学习,“未得”则表示未能如愿。
人间万事劳:描绘了世间万事纷繁复杂、令人疲惫的场景。这里的“劳”,意为劳累,形容世间的纷扰和忙碌。
云门不可见:指无法见到传说中的云门寺或与云门有关的圣地。这里的“云门”,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圣地或寺庙名称。
山木已应高:表达了山林之木因季节变换显得格外高大的景象。这里的“山木”,泛指山林中的树木,而“已应高”则形容这些树木在秋日里显得更加挺拔、高耸。
向日开柴户:描述了太阳升起时打开柴门的情景。这里的“向日”指的是太阳升起的时刻,而“开柴户”则描绘了打开柴门迎接阳光的动作,体现了生活的朴素与宁静。
惊秋问敝袍:表达了对秋天到来时破旧衣物的担忧。这里的“惊秋”指的是秋天的到来,而“问敝袍”则表达了对衣物是否足够御寒的关心。
何由宿峰顶:表达了对于能否到达山峰之顶的疑惑。这里的“宿峰顶”指的是在山顶过夜,而“何由”则表达了对于实现这一愿望的困惑。
窗里望波涛:描绘了通过窗户望向远方波涛汹涌的景象。这里的“窗里”指的是室内的空间,而“望波涛”则形容了对远方广阔水域的向往之情。
《忆皎然上人》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老师思念之情的诗歌,更蕴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感慨。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诗人李端的创作风格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