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本诗是其中的第十八首,全诗如下: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接下来将从诗句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赏析:

  1. 诗句内容
  •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这里的“伯乐”指的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伯乐。而“旋毛”则是指马身上的旋毛,这些旋毛通常生长在马的腹部。这两句诗通过描述伯乐对千里马的识别能力,突出了千里马独特的外貌特征——腹间的旋毛。
  •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这里的“掊(pou)白草”意味着将白草削减,以减轻千里马的负担;而“蓦青山”则暗示了千里马尚未得到真正的赏识和重用,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千里马被忽视的同情,以及对它们未来命运的担忧。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对千里马的描述,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现实。千里马因为其独特的外貌而被庸人视为普通之辈,遭受不必要的折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偏见。同时,诗人通过描绘千里马的痛苦境遇,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愤慨和对真正有才能者得不到认可和重用的悲哀。
  1. 艺术特色
  • 诗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而凝练。每一句都紧扣主题,通过具体的画面和细节来传达情感和寓意。如“伯乐向前看”展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慧眼识珠,而“旋毛在腹间”则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特征。
  • 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诗中的词汇和句子都经过精心雕琢,既符合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又具有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这种艺术处理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 文化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一个重视文艺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诗人李贺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匹千里马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评和反思。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千里马的坚韧与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期待。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李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