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山巅树,摧杌下为薪。
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解析】
此诗为作者在任南郑(郡治在今陕西汉中)时所作。诗人借写树、薪、泥、尘、印、剑、台、春目等物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全诗意境高远,格调沉郁,情调凄婉。
“不见山巅树”句:指自己虽身处高位而不得志,却看不到山林中的树木,只能看到被砍伐后的木材,成为烧柴的薪木。
“日睹井中泥”句:说自己天天见到的是井水中的泥土,上面飘浮着的泥土成了尘埃。
“情知一丘趣”句:知道自己只求一丘一壑的乐趣是微不足道的。
“倚剑登高台”句:说自己手持宝剑登上高处,遥望着春天的美好景色而感叹不已。
【答案】
译文:
看不见山上的树木,只有下到山脚砍来的木头才能用来做饭。
每天看到的只是井水中的泥土,上面漂浮着的泥土变成了灰尘。
我知道只满足于一丘一壑的乐趣是微不足道的。
我手持宝剑登上高处,望着春天的美好景色而感到惋惜不已。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当时诗人正处在宦海沉浮之中,有志难骋,所以诗人在登临高台时,不免要想到自己的处境,于是发出感慨:“日睹井中泥,上出作埃尘。”他自比那井底之蛙,不知天高地厚,只满足于眼前的小天地,而不思进取,这是何等可悲呀!
“情知一丘趣,不谢千里印”。诗人以“一丘一壑”与“千里江山”作对比,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诗人虽然身居朝廷高位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只能空怀壮志,因此,他在登高望远时,不禁感慨万千:“凭轩遥想意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他想到了李白、王维等人,他们都是胸怀大志而仕途不顺,但最终都能成就一番事业。相比之下,自己又怎能如此呢?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丘一壑足怡情”,自己虽然不能像那些名士们一样功成名就,但也可以过得心安理得,无愧于心。
“凭轩遥想意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此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之上,放眼远眺,眼前的景象令他思绪万千。他想着自己的未来,也想着自己的过去,更想着自己的理想。诗人通过“遥想”二字,将他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未来,同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此两句写诗人手持宝剑,登上高台眺望远方。然而,当他看着春天的美好景色时,不禁感到有些许遗憾。因为他知道春天很快就会过去,而自己却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遗憾和失落让他感到有些孤独。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诗人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