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高士日沈冥,手自灌园方带经。
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
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
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夸钟太尉。
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
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
【注释】
洛中:洛阳。高士:指隐居不仕的人。沈冥:沉静,深居简出。方带经:手边常带着《周易》。王坦之(王湛):《世说新语》记载他嗜酒好睡,床头常有书卷,故称床头见周易。长康:晋代画家顾恺之。传里:画轴上。丹青:即绘画,泛指图画。鹖冠:古代隐士戴的帽子。葛屦:葛布做的鞋。无名位:没有官位。博弈:下棋。赋诗:写诗。清言:指高雅的言辞。卫家:东晋名将卫玠。《世说新语》说他“风仪秀发,志气弘雅”。钟会:字子期,锺嵘的父亲。东篱:东边的篱笆旁。二月:阳春二月。种兰荪:《诗经·小雅·甫田》有“我行独不对,对之长叹息。”句,这里借指在野生活。柴门:草房。
【译文】
居住在洛阳的隐士过着沉静的日子,手边常带着《周易》。王坦之床头总是放着书卷,就像顾恺之的画作一样。隐士头戴鹖冠,身披葛衣,没有官位。下棋、作诗都是打发时间的方式。高雅的言辞只能让卫家的儿子感到惊讶,而用笔作画却能超过钟繇太尉。在东篱下二月种植兰花,穷巷中很少有人来,鸟儿和麻雀在喧闹着。听说郎官询问隐士的生活,隐士不肯出来,怕自己的鬓发被风吹白。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张说与张九龄是好友,他们同朝为官时曾一同游历洛中,所以这首诗就是张说对张九龄的赠别之作。诗人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洛中隐士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风格朴素自然,意境深远。
首联先点出了隐士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洛中的高士日沈冥,手自灌园方带经,这里的“沈冥”,指的是隐居的生活状态;手自灌园,则表现出隐士的勤劳朴实。接着诗人描述了隐士的日常生活,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这里的“王湛”指的是王羲之,他的床头总放有书籍,就像顾恺之的画作一样美丽。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隐士们的精神状态和艺术追求。鹖冠葛屦无名位,博弈赋诗聊遣意,这里的“鹖冠”、“葛屦”以及“博弈”、“赋诗”等词语,都表现了隐士们的精神风貌和他们追求高雅艺术的态度。他们虽然无名位,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与情操;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能够通过下棋、作诗等方式来消磨时光、排解忧愁。
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士们的生活场景与内心世界。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夸钟太尉,这里的“清言”指的是高雅的言辞,而“卫家”则是卫玠,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其风仪秀发、志气弘雅令人惊叹不已。“用笔能夸钟太尉”则是说隐士们的书法技艺非常高超,甚至超过了钟繇太尉这样的大书法家。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隐士们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与精神境界。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这里的“东篱”指的是篱笆旁的位置,而“二月”则是指初春时节。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田园景象:在篱笆旁悠然自得地种植兰花,而周围却是一片寂静无人的景象。这种宁静与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诗意的生活情趣。最后一句“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说朝廷官员询问隐士的生活情况,而隐士却不愿意出面,担心自己年迈的鬓发会在柴门下老去。
全诗通过对洛中高士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隐士们独特的艺术追求与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酬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