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注释】

  1. 宣州:今属安徽省。
  2. 裴坦判官:即裴度。
  3.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从宣州去京城的路。
  4.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
  5. 百顷竹:竹林面积很大。
  6. 小谢城:谢朓,字玄晖,南朝诗人,有“小谢”之称。
  7. 金碧:形容装饰华美。
  8. 一溪寒水声:指山涧中流水的声响。
  9. 梅花落径香缭绕:指梅花飘落,芳香四溢。
  10. 雪白玉珰:指玉簪、玉钗等头饰上常戴的白色玉石装饰。
  11. 萦风酒旆:随风飘扬的酒旗。
  12. 朱阁:红砖砌成的楼阁。
  13. 半醉游人闻弄笙:醉酒中的游人听到笙乐。
  14. 我初到此未三十:我到这里时才三十岁。
  15. 头脑钐利筋骨轻:意谓刚到任就处理了许多事务。
  16. 画堂檀板秋拍碎:檀木制的拍子被击得粉碎。
  17. 丈二组:长八尺有余的弓。
  18. 尘土高悬千载名:意为名声传扬于世。
  19. 重游鬓白事皆改:再次游览时已满头白发。
  20. 唯见东流春水平:只能看到春天江水缓缓流淌。
  21. 对酒不敢起:面对酒席不敢起身。
  22. 逢君还眼明:与裴度见面仍感到眼睛亮堂。
  23. 波脸任他横:任由风吹拂着脸庞。
  24. 古来闻阮生:古时听说阮籍能喝到六十天酒。
  25. 是非离别际:在分别之际。
  26. 始见醉中情:这才看出醉中的情感。
  27. 今日送君话前事:今天送走你(因为裴度要去外地任职),我们畅谈以前的事。
  28. 高歌引剑还一倾:高歌一曲,挥剑一次。
  29. 江湖酒伴如相问:在旅途中遇到江湖上的友人询问。
  30. 终老烟波不计程:最终在烟波浩渺的水路上度过余生也不在乎行程远近。
    【赏析】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宣城至金陵,再回宣城期间所作。诗中通过描写李白和裴度在山水间饮酒赋诗的情景,表达出作者与裴度的深厚友谊以及李白对这次离别的感慨之情。
    首联“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直接点明了主题,交代了诗人与裴度在山水间饮酒赋诗的情境。诗人以“自宣州赴官入京路”开篇,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背景基调。宣州地处江南,地势险峻,风景优美,非常适合游历赏景。而李白此时正从宣州前往京城长安述职,途中偶遇老朋友裴度,二人相聚甚欢。因此,“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一背景既展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也为下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颔联“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此联描绘了诗人与裴度在山水间饮酒赋诗的场景。诗人首先将视角定格在敬亭山脚下那片茂密的竹林上,接着又描绘了城中的建筑风貌以及清冽的溪水之声。这两句诗不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更是为接下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颈联“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继续描绘了诗人与裴度在山水间饮酒赋诗的美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雪花、玉环以及花朵都赋予了人的感情,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和动静结合的手法,使整个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尾联“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与裴度在山水间饮酒赋诗的意境之美。诗人通过对酒旗、醉客以及笙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时刻之中,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情趣。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山水间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别离时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