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多节物,三日最遨游。
丽日风徐卷,香尘雨暂收。
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
童子成春服,宫人罢射鞲。
禊堂通汉苑,解席绕秦楼。
束皙言谈妙,张华史汉遒。
无亭不驻马,何浦不横舟。
舞籥千门度,帷屏百道流。
金丸向鸟落,芳饵接鱼投。
濯秽怜清浅,迎祥乐献酬。
灵刍陈欲弃,神药曝应休。
谁念招魂节,翻为禦魅囚。
朋从天外尽,心赏日南求。
铜柱威丹徼,朱崖镇火陬。
炎蒸连晓夕,瘴疠满冬秋。
西水何时贷?南方讵可留。
无人对炉酒,宁缓去乡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三月三日宴林亭寄杨长史》。下面是诗句的解释和译文:
日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两京多节物,三日最遨游。丽日风徐卷,香尘雨暂收。红桃初下地,绿柳半垂沟。童子成春服,宫人罢射鞲。禊堂通汉苑,解席绕秦楼。束皙言谈妙,张华史汉遒。无亭不驻马,何浦不横舟。舞籥千门度,帷屏百道流。金丸向鸟落,芳饵接鱼投。濯秽怜清浅,迎祥乐献酬。灵刍陈欲弃,神药曝应休。谁念招魂节,翻为禦魅囚。朋从天外尽,心赏日南求。铜柱威丹徼,朱崖镇火陬。炎蒸连晓夕,瘴疠满冬秋。西水何时贷?南方讵可留。无人对炉酒,宁缓去乡忧。
【注释】
三月三日宴林亭寄杨长史: 诗题中的“三月三日”指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是古代的一个节日,人们到水边洗祭,称为“祓禊”。此诗是作者在上巳节时写的,寄给远方的友人杨长史的。林亭: 林中亭台。
两京: 指长安和东都洛阳。
三日: 此指上巳日。
最遨游: 最快乐、最愉快的时候。
丽日: 美丽的阳光。
风徐卷: 风吹得轻轻的。
香尘: 尘土的气味。
红桃: 红色的桃花。
绿柳: 绿色的柳条。
童子: 年轻的男孩(童男)。
成春服: 穿上春天的衣服。
宫人: 皇宫里的女官。
禊堂: 古代祭祀水神的处所。
汉苑: 汉代帝王的园林。
解席: 解下座位。
束皙: (约公元508年-公元526年),字子慎,泰山郡安邑县人,北齐文学家。
张华: (公元232年-公元300年),字茂先,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无亭: 没有亭子的地方。
何浦: 什么水边的渡口。
舞籥: 吹奏乐器。
旌旗: 一种旗帜。
灵刍: 神草。
招魂节: 招魂的节日。
御魅囚: 被鬼神控制的人,也指因迷信而受困的人。
朋从: 朋友。
日南: 古地名,今属越南。
铜柱: 铜制的柱子,这里泛指边界。
朱崖: 古代地名,位于今海南岛东南一带,这里借代南方地区。
炎蒸: 大热。
瘴疠: 疾病,这里指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西水: 指长江以西的水路。
南方: 指长江以南地区。
对炉酒: 对饮烧酒。
朱崖镇火陬: 朱崖镇守着南方边疆。
炎蒸: 大热。
瘴疠: 疾病,这里指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西水: 指长江以西的水路。
南方: 指长江以南地区。
对炉酒: 对饮烧酒。《诗经•小雅•伐木》:“对酒当歌,唱出心中的欢乐。”
宁缓: 宁可缓慢一些。
去乡忧: 离开家乡的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写于上巳日(三月上旬巳日),即上巳节,当时正值暮春时节,百花盛开,正是踏青的好时节,故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怀友之作。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共二百三十四个字,读起来节奏明快,感情饱满,一气呵成。
首句“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开门见山,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写作的目的。“三日”指的是上巳日,“独坐”表明诗人独自坐在欢州的亭台上,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这里的“驩州”可能是指欢州的亭台或者欢州这个地方,诗人在这里度过了上巳节。
中间四句主要描绘了上巳时节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诗人首先写到“两京多节物”,表示自己身处繁华的城市之中,感受到了上巳节的喜悦和热闹。然后写到“三日最遨游”,说明上巳节是最让人愉快的一天。接下来又写到“丽日风徐卷”,风轻轻地吹动美丽的阳光,使得大地更加美丽动人。然后写到“香尘雨暂收”,雨水渐渐停止,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味。接着写到“红桃初下地”,红色的桃花开始绽放,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写到“绿柳半垂沟”,绿柳依依地垂下,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整个中间部分描绘的都是上巳节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感动。
最后两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说:“谁能忘记这个节日呢?反而成为了一种困扰。”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又表现出他对节日的珍视和怀念。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即珍惜当下、把握现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充分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