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店茅轩向水开,东头舍赁一裴徊。
窗吟苦为秋江静,枕梦惊因晓角催。
邻舍见愁赊酒与,主人知去索钱来。
眼看白笔为霖雨,肯使红鳞便曝腮。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客州赁居寄萧郎中”是要求分析这首诗的主旨。然后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逐句分析,指出手法特点,最后结合诗句分析其情感,注意分析要全面、准确。
“松店茅轩向水开”:松树和茅草搭建的店铺面向江水敞开。
“东头舍赁一裴徊”:在东边的房子里租住一晚。
“窗吟苦为秋江静,枕梦惊因晓角催”:窗前吟唱苦苦是为了秋天江水的宁静,而半夜的鸣角声又使我惊醒。
“邻舍见愁赊酒与,主人知去索钱来”:邻家看到我的忧愁便赊给我酒,主人知道我要走就找我要钱了。
“眼看白笔为霖雨,肯使红鳞便曝腮”:眼看着白色的墨迹化为滋润百姓的雨水,怎么忍心让它变成鱼鳞晒在腮边呢。
【答案】
“松店茅轩向水开”,描写客居他乡的孤独凄凉之状;“东头舍赁一裴徊”,写羁旅他乡,借宿朋友家;“窗吟苦为秋江静”,写客居他乡的孤寂无聊;“枕梦惊因晓角催”,写客居他乡的思归之情;“邻舍见愁赊酒与”,写客居他乡的窘迫;“主人知去索钱来”,写客居他乡的无奈。
译文:
客店的松树和茅草搭建的店铺面向江水敞开,我在东头的房子里租住一晚。我窗前的吟诵,苦苦是为了秋天江水的宁静,而半夜的鸣角声又使我惊醒。邻居看见我心中的忧愁,便赊给我酒喝,主人知道我要走就找我要钱了。看着白色的墨迹化为滋润百姓的雨水,我怎么忍心让它变成鱼鳞晒在腮边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自遣诗。作者以“客州”作为全诗的背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抒发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不平。
首句“松店茅轩”,点明地点,渲染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一个“向”字,表明诗人是面对江水而建的茅舍,更突出了诗人身处异地的凄清之感。
第二句“东头舍赁一裴徊”,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了诗人的住宿之地,并表达了诗人滞留异乡、流连忘返的情感。
第三句“窗吟苦为秋江静”,写诗人在秋夜独坐窗前吟诵,心中满是烦忧,因为江面的宁静反衬出诗人心中的不安与烦扰。
第四句“枕梦惊因晓角催”,写诗人辗转难眠,半夜醒来是因为听到了远处的号角声,号角声让人想起战乱,也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回忆。
第五句“邻舍见愁赊酒与”,写诗人听到号角声感到忧虑,所以邻居给他赊了酒,希望他能消解忧愁。
第六句“主人知去索钱来”,写诗人离开时,主人为他算账索要了钱财,进一步衬托出诗人流离异乡的辛酸。
尾联“眼看白笔为霖雨,肯使红鳞便曝腮”,写诗人看到江边的白鹭,想象它们被雨水打湿的样子,不禁想到自己的处境,于是决定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全诗以景结情,寓情于景之中,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