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觉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
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祇么通。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理解,他认为佛教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真正的智慧。

诗的前两句“缘觉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和认识。这里的“缘觉”指的是佛教中的缘起性空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固定的自性。而“声闻”则是佛教中修行者的一种称号,他们通过听闻佛法、修行悟道,最终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教的尊重和理解,他认识到佛教的智慧是非常深奥的,需要我们去深入地学习和体验。

诗的第三句“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祇么通。”则是诗人对佛教智慧的更高一层的认识。这里的“争如”、“无”和“祗么”都是关键词,它们分别表示“哪里比得上”、“无”和“只如此”。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智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佛教的智慧是超越一切的,它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者是技巧,而是通过修行悟道后所获得的一种智慧状态。这种智慧是无需怀疑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真实的。同时,这种智慧也不是通过外在的努力或者修炼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内心真正地去体验,去感悟。

诗的尾句“端坐无心祇么通。”则是诗人对于佛教智慧的进一步强调。这里的“端坐”表示的是佛陀那种安详、宁静的状态,而“无心”则表示的是他对世间万物的超脱和放下。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智慧的最高境界——心无挂碍、随遇而安。这种智慧并不是依赖于外界的事物或者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的理解和个人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敬意和追求。他希望通过学习佛法来获得真正的智慧,摆脱世间的烦恼和纷争。同时,他也强调了佛法的智慧并非简单的知识或者是技巧,而是需要我们内心真正地去体验和感悟。这种智慧是超越一切的,无需怀疑的,并且是源自于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