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
服药颜犹驻,耽书癖已成。
柴扉多岁月,藜杖见公卿。
更作儒林传,应须载姓名。

送别逸人归钟山

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
服药颜犹驻,耽书癖已成。
柴扉多岁月,藜杖见公卿。
更作儒林传,应须载姓名。

注释: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郎士元,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他对韦逸人的深深祝福。

赏析:首联“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描绘了一幅弟子们在山中迎接归来的逸人的画面。在古代,出外求学或做官的人在归途遥远时,弟子们便会出山来迎接他们,这表现了他们对老师和学长的尊敬和期待。这一联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归者深深的敬意和欢迎之情。

颔联“服药颜犹驻,耽书癖已成。”描述了韦逸人的风采和习惯。即使年过花甲,他依然保持着年轻的容颜和对知识的痴迷。这里的“颜”指容貌,“癖”则是指某种特殊的爱好或习惯,而整句诗则形象地展现了韦逸人即便岁月流逝,依然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颈联“柴扉多岁月,藜杖见公卿。”则进一步展示了韦逸人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尽管隐居在山林之中,但韦逸人通过阅读和写作,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识,以至于他的学识和品行足以让他见到朝廷中的高官显贵。这里的“柴扉”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藜杖”则是形容韦逸人手持的拐杖,而“公卿”则指朝廷的高官显贵。通过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韦逸人高尚品德和深厚学识的赞美。

最后二联“更作儒林传,应须载姓名。”是对韦逸人的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撰写一部关于儒家学问的著作,流传千古,并因此留名青史。这里的“儒林传”指代的是关于儒家学说的研究著作,而“应须载姓名”则强调了韦逸人应当被记载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这既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他人品德行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韦逸人归途、生活以及学术成就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知识、学问和品德的追求与坚守。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敬仰,以及对他们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