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诚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西府,宏谋耀其奇。
輶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老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飔。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
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下面将逐句翻译和解释:
第一句:“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被世人所抛弃的人往往受到鬼神的欺骗。
注释:“废逐”指的是被废弃不用或被驱逐出境的人。“鬼神”在这里指的是迷信中的神灵。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那些被社会遗弃的人的同情,同时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
第二句:“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这句诗意味着才能不足并非偶然,最终会与灾难相约。
注释:“才难”是指有才能的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卒与大患期”指的是最终与巨大的灾难相遇。
赏析: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感慨。
第三句:“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这一句提到凌人(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姓氏)的祖先在古代就享有盛名,而吴国时期更是以雄姿闻名。
注释:“古受氏”可能是指某个古老的姓氏。“凌人”指的是某个地方或族群。“吴世”指的是吴国时期,也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夸雄姿”是指以英勇的姿态著称。
赏析: 这句诗通过描述一个地方或族群的祖先在历史上的辉煌成就,表达了对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都是对凌人(可能是个地名或姓)的赞美和哀悼。诗人通过对凌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哀悼。
第四句:“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这句诗意味着孤独寂寞的富春江水,正孕育着英才之气。
注释:“富春水”指的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附近的富春江。“英气方在斯”意思是说英才之气正在这个环境里孕育。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理想状态的向往,以及对于人才成长环境的期待。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述了凌人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五至九句:“六学诚一贯,精义穷发挥。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这些诗句赞扬了凌人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
注释:“六学”可能指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传统文化知识。“精义”指的是深入探究学问的意义。“著书”指的是撰写书籍。“逾十年”表示时间之长。“幽颐”可能是指深沉的修养。“天庭掞”指天空广阔,比喻学问广大无垠。“万字若波驰”形容文字如波浪般奔涌不息。
赏析: 这些诗句展现了凌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接着的诗句继续赞美了凌人的杰出才能和文化成就。
第十句:“记室征西府,宏谋耀其奇。”
这句诗意味着凌人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并作出了杰出的谋划。
注释:“记室”可能是指秘书之类的官职。“征西府”可能是指某位将军的西征幕府。“宏谋”指宏大的谋略。“耀其奇”指展示他们的奇特之处。
赏析: 这句诗表明凌人在政治或军事上有过出色的表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凌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和贡献。
第十一至十四句:“輶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这些诗句讲述了凌人在平定东越地区时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缓解当地人民疾苦方面的作用。
注释:“輶轩”可能是指一种轻便的车辆。“东越”指位于中国南部的古代国家——东越国。“列郡”指多个郡县。“苏疲羸”意为使疲惫衰弱的人得到恢复。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凌人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描绘了凌人在社会和政治上的成就。
第十五至十八句:“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这些诗句赞美了凌人在文学创作和艺术方面的才华。
注释:“宛宛”可能是指凌江上的飞鸟。“凌江羽”指凌江边的羽毛轻盈的飞鸟。“翰林枝”可能是指翰林院里的树枝,象征文学创作的灵感之地。“孝文”指汉文帝刘恒,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之一,也是一位重视文人的文化政策者。“留弓剑”指留下武器,暗示他是一位勇猛的君主。“中外方危疑”表示国内外都处于危险和不确定的状态。
赏析: 这些诗句赞美了凌人在文学创作和艺术方面的才华,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
最后一段诗歌继续描述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十九至二十二句:“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这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大事时的态度和立场。
注释:“抗声”指大声发言。“促遗诏”指催促皇帝制定遗嘱。“定命”指决定国家的命运。“陈辞”指陈述意见或建议。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大事发声,希望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找到正确的方向。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二十三至二十四句:“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这些诗句描述了凌人在官府中的身份和职责。
注释:“徒隶”指囚犯。“肃曹官”指负责管理犯人的官员。“征赋参有司”指参与征收赋税的工作。
赏析: 这些诗句描绘了凌人在官府中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制和税收制度。
接下来的句子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句:“出守乌江浒,老迁湟水湄。”
这些诗句描述了凌人在官场上的经历和变迁。
注释:“乌江浒”可能是指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也可能是乌江边的一个位置。“湟水湄”指青海的湟水河边。
赏析: 这些诗句描绘了凌人在官场上的奋斗和经历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接下来的诗句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二十八至三十四句:“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这些诗句描述了凌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遭遇和处境。
注释:“高堂”可能是指高大的殿堂或家园。“故国”指故乡或祖国。“葬祭限囚羁”指在葬礼祭祀和监禁中度过余生。
赏析: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凌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困境的同情和哀悼。
接下来的句子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三十五至四十四句:“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这些诗句描述了凌家几代人的悲惨境遇和悲鸣。
注释:“仲叔”可能是指兄弟中年纪较大的一个。“幽沦”指陷入深渊或困境之中。“童儿”指小孩子或年幼的孩子。
赏析: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凌家几代人遭遇的悲哀和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家族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悲剧性命运。
接下来的几段诗歌继续描绘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四十五至四十六句:“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家族衰落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奈。
注释:“一门”指整个家庭或家族。“无主”指没有人主持家业或领导家庭。“焉用徒生为”意为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赏析: 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家族衰落和亲人离去的悲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死轮回和家族责任的思考。
紧接着的句子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凌人的哀思和怀念。
第四十七至五十三句:“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命运多舛时感到无助和困惑的情感。
注释:“举声”指高声呼唤。“呼天”指向苍天求救。“孰知神者谁”意为谁能知道上天的意愿和安排?
注释:“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命运多舛时的无助感以及对天命的无知。
赏析: 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和命运多舛时感到的无助和困惑,以及他对天命的无知和无力改变现实的感叹。
以下是整首诗的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