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
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
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注释】

汉故畤:即汉中,在今陕西省南部一带。

寥落:荒凉冷落的意思。

五兵:指五种兵器,这里借指武器。

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萧关道:即萧关,古关名,在今陕西宁夏固原县西南。

终军:西汉人,以才学知名于世。汉武帝时,他上书要求出使南越,被武帝派往南方,因途中遇害而未至。

【赏析】

《旅次汉故》,是一首写景怀古的抒情短诗。诗人经过汉畤(今陕西汉中),触景生情,想起当年汉将马援征讨交趾时,曾到过汉中;想到自己虽为朝廷重臣,但未能像马援那样建功立业,不免感到怅惘不平。此诗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首联“我行过汉畤,寥落见孤城”,写诗人经过汉畤后看到荒僻荒凉的一座孤城。诗人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地点作为游历的目的地,大概是为了避开长安的喧闹与繁华,以便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寥落”二字,既形容了景物的荒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这种孤寂之感,既可能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一种反映,也可能源于他对历史人物的某种情感寄托。

颔联“邑里经多难,儿童识五兵”,进一步描绘了汉畤的景象。诗人来到汉畤后,发现这里的人民经历了许多苦难。这里的儿童虽然还小,但他们对各种武器都熟悉得如数家珍。这两句诗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忧虑。

颈联“广川桑遍绿,丛薄雉连鸣。”诗人继续描绘汉畤的景色。广川(即大泽)上的桑树已经长得茂盛,丛薄(即灌木)中的野鸡也正在欢快地啼鸣。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汉畤的自然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欣赏着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尾联“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萧关是古代的一个关口,位于今天的宁夏固原县西南。这里是一个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因此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在这里发生。而终军则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上书要求出使南越,但最终因路途遥远而未能实现自己的壮志。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一方面,他为自己未能像马援那样建功立业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能够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而感到庆幸。

这首诗整体上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汉畤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它既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又融入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