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注释】
①“送真上人”:指送别一位真(实)和尚回寺院。②云林:佛教语。指佛国,即天上人间。久:长久。③“年深”:多年。④“世乱”:时世动乱。⑤“乞食”:向人求取食物度日。⑥“半偈”:一小块经文。⑦“中峰”:寺名,在浙江天台山。又《五灯会元》卷二载:“中峰和尚,南岳人也。师讳怀海,俗姓周氏。少出家,为天台山石桥寺僧。唐玄宗开元间,与道友鉴真东渡日本,后住于宁波天童寺。唐天宝元年(742),鉴真大师六十七岁,将往日本,乃召中峰和尚同去。”⑧“掩扉”:指关闭寺庙的大门。⑨“爱憎”:对人或事的态度。⑩“尘俗”:尘世、世俗。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译文】
久居云林已得道,多年才回家一次。
出山遇到世乱多,讨饭感觉人少了。
初传半偈的法门,中峰又关大门。
我喜憎分明不染尘,世俗仍依依眷恋。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一位名叫真(实)的和尚的。这位和尚曾长期住在山中,过着清静的生活,后来因为时世动乱而下山来讨生活。这首诗就是诗人送他离开山林回寺院的赠别之作。
首联写久居山林之僧人,久已修到得道成仙的境地,然而年岁已高,久居山林终不是办法。如今终于下山了,但下山之后又要面临许多艰难困苦。所以诗人在开头就交代了僧人下山的原因。
颔联写僧人下山之后,由于世道动乱,人们纷纷逃难,连乞丐都很少见了。僧人下山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口饭吃,可是如今却找不到一个愿意施舍的人。这就说明了僧人下山之后所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环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
颈联写僧人下山之后,由于没有找到住处,只好暂时借住在寺院中。而寺院中的僧人则认为这个僧人是假和尚,对他并不欢迎,甚至还把他赶走了。这就说明了僧人虽然已经得道成仙了,但是仍然不能被世人接受。
尾联写僧人尽管已经被世人疏远,但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不沾染世俗的纷扰和诱惑。这表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僧人的看法,他认为僧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被世俗的纷扰所迷惑,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