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杂诗五首·其五》。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1-2句:
注释: 木材直挺就像寇盗一样,石头坚硬也遭受着攻击。
赏析: 这里的“寇盗”比喻了木材直挺,就像寇盗一样坚韧不拔。而“石头坚硬也遭受着攻击”,则是说石头虽然坚硬,但仍然会被人们用来修建道路或建筑。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事物坚韧不拔的赞美。
第3-4句:
注释: 说什么用薄的东西就能发挥作用,却和火膏一样同处一处。
赏析: 在这里,作者批评那些认为薄的东西就能发挥作用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火膏是一种易燃的物质,通常被用来照明或取暖,这里用来比喻薄的东西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5-7句:
注释: 物体类别本来就有它的自然规律,谁能取径通达?
赏析: 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强行改变。这里的“取径通达”比喻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第8-10句:
注释: 纤细柔弱的农田草,随风飘荡没有定准。
赏析: “纤纤良田草”描绘了田野中柔弱的草,它们随风飘荡,没有固定的归宿。这反映了自然界的无常和变化。
第11-12句:
注释: 日夜沐浴在甘甜的雨水中,春秋两季草木茂盛。
赏析: 这里描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从春到夏,再到秋,都是植物成长的季节。这是对生命循环规律的描绘。
第13-14句:
注释: 生性如果不夭折,香臭又由谁来决定呢?
赏析: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事物的存在与否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由外界因素决定。这里的“香臭”比喻了事物的好与坏、美与丑。
第15-16句:
注释: 道家崇尚的是至柔之道,儒家学者又为何坚持自己的穷困?
赏析: 这句话讨论了两种哲学思想——道家和儒家。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儒家则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作者通过比较两者的观点,表达了对儒家学派坚持自己原则的赞赏。
第17-18句:
注释: 始终如一地遵循着一种道理,难道就超过了愚公吗?
赏析: 最后一句引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作者对于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赞美。愚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最终完成了艰难的移山任务。这里的“愚公”象征着那些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有对坚持和努力的肯定。通过对比和引用典故,使得诗歌具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