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漫摇三尺浪,真龙透石本无踪。

诗句:红尾漫摇三尺浪,真龙透石本无踪。

译文:红色的尾巴在江水里摆动,仿佛有蛟龙从水中穿梭而过;而这条真龙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踪迹。

赏析: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写于公元764年暮春,是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国家的创伤尚未痊愈,民生疾苦仍困扰着百姓。
  • 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明艳、生机盎然的春末夏初的美景,用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形象表现出江、山、花、鸟四种景象的特征,勾勒出一幅色彩明艳、生机盎然的春末夏初的美景。
  1. 关键词解释
  • 红尾:描述的是一条红尾的鱼儿在江水中游动,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和活力。
  • 漫摇:形容鱼尾在水中摆动的情景,给人一种轻盈飘渺的感觉。
  • 三尺浪:指的是宽阔的江面,波浪连绵不绝,给人以壮阔之感。
  • 真龙:这里比喻了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的景象,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
  • 透石:形容水流的力量强大,能穿透石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
  • 无踪: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命力的赞叹,认为它虽然存在,但却难以捉摸,充满了神秘感。
  1. 诗意解析
  • 诗的开头“红尾漫摇三尺浪”,通过颜色的对比和动态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画面。接着“真龙透石本无踪”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生动性,将鱼儿与真龙相比,赋予了鱼儿以超凡脱俗的特性。
  •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1. 情感寄托
  • 此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 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暗含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1. 艺术手法
  •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观察力,将自然景物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 同时,诗人也巧妙地利用了对比手法,如将鱼儿比作真龙,既表现了鱼儿的美丽动人,又突显了其超凡脱俗的特性。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态度,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