蹑石攀云一径危,粉廊朱槛眺江湄。
青山半在潮来处,碧海先看月满时。
树色转烟城斗峻,水光浮草岸遥卑。
西楼又起公羊意,坐对寒潮向渺弥。
【题解】
本诗题注:“公羊意”,即指《易·乾》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义。李尚书的北固新楼是建在镇江城西北面的大江之上,登上此楼,可以饱览长江的壮丽景色和大江吞吐潮水的情景。诗人登楼观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诗。
【注释】
蹑石攀云:攀上山崖上的石头,攀登到云雾缭绕的山峰。径危:山路险峻。粉廊朱槛:红色的走廊和雕饰有彩画的栏杆。青山半在潮来处:青山一半浸在潮水中。碧海先看月满时: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树色转烟城斗峻,水光浮草岸遥卑:树色在烟雾中变换着形状,城郭显得十分高峻,水光映照在草滩上,显得那么遥远而低矮。西楼又起公羊意,坐对寒潮向渺弥:西楼又起了《公羊传》所说的“春水始生,陆不为宾;夏水方盛,不容于木;秋水始降,冰冻而不释;东水未至,潦草俱平”的意思,我正对着寒冷的潮汐向东流去。
【译文】
攀上山崖上的石头,攀登到云雾缭绕的山峰,这是一条险峻的山路。
红栏翠柱的粉廊和朱红色的栏杆俯瞰江湄,远眺长江的风光。
青山半在潮来的地方,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
树色在烟雾中变换着形状,城郭显得十分高峻,水光映照在草滩上,显得那么遥远而低矮。
西楼又起了《公羊传》所说的“春水始生,陆不为宾;夏水方盛,不容于木;秋水始降,冰冻而不释;东水未至,潦草俱平”的意思,我正对着寒冷的潮汐向东流去。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公元96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秋天的一天。诗题为“题润州李尚书北固新楼”,是作者登楼观景后有感而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写景抒情,意境雄浑壮阔,气韵生动自然,语言清新流畅,音调铿锵和谐。
首联写登山揽胜之所见:诗人从镇江府城出发,踏上崎岖险峻的山路,一路攀援,终于来到了山顶。这时他放眼四望,只见远处江水浩荡东流,岸边群峰起伏,郁郁苍苍。这里用“蹑石”、“攀云”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攀山越岭、凌空跃进的形象。接着诗人由远及近,移步换形地描述了眼前的景色:那粉墙朱栏的楼台亭阁掩映在绿柳丛中,矗立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之滨。“一径危”,不仅写出了山岩陡峭,道路艰险,也暗示了诗人攀援而上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眺江湄”,点明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着滔滔江流。这两句写景工巧细腻,既写出了诗人登高临远时的感受,也为下文进一步描写远景打下基础。
颔联紧承前句,进一步描绘眼前的江上景色。诗人的视线越过江流,再向上看,只见青翠欲滴的群山,被江潮冲刷着,时而露出水面一半。“青山”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人把眼前的景象与《春秋·谷梁传》所载“春水方生,三月溪谷不入”联系起来,并由此联想起《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春天的江水刚刚涨起来的时候,江边的山头还没有被淹没,所以诗人说“青山半在潮来处”。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江上景色的变幻无常,还暗含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颂扬之意。
颈联进一步写景,诗人的视线越过江流,再向下看,只见江流滚滚东流,而江岸的草木则随着水流的涌动呈现出一片苍茫的绿色。“转”字,既写出了草木随风摇曳、不断变换着形态的特点,也写出了江岸地势的起伏不平。“烟”、“斗”,既写出了雾气弥漫、笼罩一切的景象,也写出了江边地势的高峻陡峭。这一联诗写景绘物都很精当,但总觉有些不足。于是诗人巧妙地用了一个“转”字来补足这个不足之处。因为“转”字不但能使景物的变化更加明显突出,而且也能给人以一种无穷无尽、变化无穷的感觉。同时,这个“转”字也使整幅图画变得更加生动、自然、富有动感。
尾联是诗人对前面所写的景物加以概括和提炼的结果。诗人首先点出了他所登临的是镇江城北面的大江边上的一座新楼——北固楼。然后他又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是在登楼远眺时才产生的那种壮志凌云的感觉。“坐对寒潮向渺弥”,“渺弥”,形容水波浩渺无际的样子。这句诗既写出了诗人所站位置的开阔视野和宏伟气势,又表现出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语言清新流畅,音调铿锵和谐,充分体现了唐诗那种雄浑壮阔的风格。特别是结尾两句更是写得情韵悠然,余韵不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