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
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注释】

杂曲歌辞:乐府旧题,内容多是民间歌谣。

千秋乐:唐教坊曲名。唐玄宗时所制,后因称宫廷宴乐为千秋乐。

八月平时:指太平年景,八月,泛指一年。花萼楼:在洛阳城西,故址犹存,为开元间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中“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句的典故。

万方(fāng):各地。同乐奏千秋:指皇帝与群臣一起欢度中秋,并作乐赋诗。

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看。长竿:高高的竿子。

赵解愁:唐代著名女琴手赵师雄,字君璧,长安人,善吹笛,曾于汴州旅舍遇一道士,夜话至晓,赠以玉笛。赵君璧得此笛,常于中秋月明之夜吹之,其声清越宛转如哀怨之音。闻者皆泣下。及晓归家,家人皆不见其人。

【赏析】

这首诗是写唐玄宗中秋节游月观乐的盛况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开头两句写皇帝与群臣中秋赏月赋诗、歌舞娱乐的盛大场面。“八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月份,所以用“平时”来修饰“花萼楼”,意即“八月的花萼楼正是好时候”。这里既点出“花萼楼”这个地点,又表明了“平常”的时节。“万方同乐奏千秋”是说天下万方的人民都来到皇帝面前,共同欣赏皇帝的雅乐,歌颂皇上的功德。这几句写出了皇帝的盛德和万民共庆的欢乐气氛。第三句“倾城人看长竿出”,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欢腾不已的景象。“倾城”是全城的百姓都出来了的意思。“长竿”就是高高的竿子,可能是秋千或舞龙之类的活动用具。“出”是出现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说,全城的人们都出来了,观看那从高高的地方飞出来的“长竿”。这是对前句“万方同乐奏千秋”的一个具体化,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气氛。

最后一句“一伎初成赵解愁”,是写赵师雄的故事。赵师雄是一个善于吹笛的人,他吹奏的乐曲优美动听,能使听者为之感动流泪。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仙女对他说:“我是天上的嫦娥,因为看到你吹奏的乐曲非常悦耳动人,特地从月宫来到人间,与你相会。”两人结为朋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赵师雄回到汴州旅舍里,突然之间不见了那位仙女的影子,只留下了一只玉笛。赵师雄拿着这只玉笛回到家中,每天夜晚,只要听到笛声,他的忧愁就立刻解除了。这两句写的是赵师雄与仙女的一段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全诗可分为三段来读:第一段为第一、二句,写皇帝中秋佳节的喜庆和盛大场面,以及全城百姓的欢乐;第二段为第三、四句,写一个吹笛艺人的传说故事——赵师雄与仙女的相遇和分别;最后一段为第五、六句,写自己对这一传说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