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注释】
杂歌谣辞:古代汉族民歌的总称。吴、楚:指今江苏、浙江一带。歌词:民间的曲调词。庭前:庭院中。春鸟:黄莺等小鸟。啄林声:鸣叫声。夹罗襦(rú):以丝织成的罗衣。缝未成:没有缝成。
今朝社日:今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停针线:停下手中的针线活。起向:起身走向。朱樱(qiū)树:红色的樱桃树。
【赏析】
这是一首情致缠绵的小令,写的是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庭前春鸟啄林声”,春天到了,百鸟争鸣,黄莺在庭院里啄着树叶叫个不停。“红夹罗襦缝未成”写女子正在给情人织一件红色的夹罗裙,可是还没织成。这两句写得很平淡,但感情却很真挚。“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今天是祭土地神的节日,她放下手中的针线,起身走到院子里的樱桃树下去了,因为今天她和情人相会,所以格外快乐兴奋。全词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优美动人。
这首小令,描写了一位闺中少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从诗的内容看,她是一个贤惠的女子,从“红夹罗襦”可知她的家境不错,能织得起这样漂亮的衣服,从“今朝社日停针线”可看出她的勤劳善良。她为情人织衣服,说明她深爱着她的情人,从“起向朱樱树下行”可看出她是那样地思念她的情人,以至于连节日也忘了过。这位女子对情人一片痴情,可叹的是,她的爱情却得不到情人的理解与珍爱。
《杂歌谣辞·吴楚歌》是一首民歌。据《乐府诗集》所载:“昔高阳氏子仲雪(一作子夏)好音,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作‘讴’歌于廊间,乃引禽兽之群为‘啸’;今俗所谓‘吴歈’也。”《吴楚歌》即《吴越春秋》所记“吴歌”之一。这首诗大约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宾客所作。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封淮南王,招揽天下方术之士百余人,包括苏秦、张仪、伍被、李斯等人。他们经常在府上弹琴唱歌,吟诵诗歌,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歌曲,如《客路难》《怨歌行》等。这首诗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首。
这首诗是汉代乐府诗,属“楚调”,是楚地的歌辞。它描绘了一个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开头二句写一个女子在庭院中听到黄莺在树上的啼叫声,便想起给情人缝制衣服的事。三、四句又写她因心烦意乱而忘了祭祀土地神的大事。结尾二句则写她终于忍不住,来到院中的樱桃树下。“朱樱”即红樱,是樱桃花的别名。“起向”即起身向,“行”是步行。这里用一“起”字,将女子急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