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
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
诗句译文: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赏析:
作者介绍:张蠙,字象文,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张蠙的诗作在风格上追求精练与含蓄,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触动读者的心弦。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 译文:在寒冷的水边,曾经折断了打鱼的船只。
- 注释:寒水边、打鱼船,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及其对生活的观察。
- 关键词解释:寒水边、打鱼船,这些元素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稍带凄凉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 背景介绍:
-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唐代,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化融合的时代。诗人张蠙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个人经历:张蠙多次参加科举而不中,至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始登进士第,已年近五旬。这样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现实。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张蠙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寒水边”、“打鱼船”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出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变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张蠙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对象。
- 后世影响: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他的启发,从中获得灵感。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张蠙作为一位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这不仅是对一首诗词的解读,更是对其背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一次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