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斋心洁素诚,自朝真祖报升平。
华山秋草多归马,沧海寒波绝洗兵。
银箭水残河势断,玉炉烟尽日华生。
千官整肃三天夜,剑佩初闻入太清。

【注释】

斋心:斋戒,清心寡欲。

真祖:指天地万物的主宰,即天帝、玉皇大帝等。

报升平:报功告成,安定天下。

华山:山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秋草多归马:秋天草木凋零,战马多被俘获。

沧海寒波绝洗兵:大海寒冷的浪涛,不再有洗兵的机会。

银箭水残河势断:像银色的箭一样流淌的水,已经流尽了,河水也断绝了。

玉炉烟尽日华生:玉炉中的香灰都燃尽了,太阳的光华又重新生了出来。

剑佩初闻入太清:听那宝剑的铿锵声和佩玉的叮咚声,仿佛听到它们飞升到太清境域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冬十月三日冬至日,唐玄宗举行大礼,以祈求国家太平的诗。《全唐文》卷六四收录此作,题下注云:“开元三年冬十月甲寅冬至日,上御麟德殿,大陈盛仪,以祈休征,因赋。”《旧唐书·礼仪志三》载:“开元三年冬十月甲寅,上御麟德殿,行朝会之礼,大陈盛仪,以祈休征。”

开元三年,年号为“开元”,故称“开元中”。诗中“皇帝”即指唐玄宗,“三年”指开元三年。

首联写玄宗斋心诚意,自朝起至太清宫祭祀天地神灵。诗人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现了皇帝对国家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爱护,同时也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颔联写玄宗祭祀天地后回宫,一路上所见的自然景象。华山、秋草、归马、沧海、寒波、洗兵等词语,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面,展现了玄宗皇帝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写玄宗在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河水、香灰、日光等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尾联写玄宗回到宫中,听到宝剑和佩玉的声音,仿佛看到它们飞升到太清境域去了。这一画面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神秘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道教的信仰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玄宗皇帝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盛唐时代文人的风雅情趣和审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