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拥飞云海水清,天坛未夕仗先成。
千官不起金縢议,万国空瞻玉藻声。
禁火曙然烟焰袅,宫衣寒拂雪花轻。
侧闻左右皆周吕,看取从容致太平。
【赏析】:
《唐宋诗醇》云:“此诗咏大礼也。”(《唐诗纪事》)《唐宋诗话录·卷上》说:“元结《奉和圣制应制》曰:‘山拥飞云海水清,天坛未夕仗先成。”与本诗第一句同。“千官不起金縢议,万国空瞻玉藻声。”又与本诗第二句同。“禁火曙然烟焰袅,宫衣寒拂雪花轻。”又与本诗第三句同。“侧闻左右皆周吕,看取从容致太平。”又与本诗第四句同。盖元结诗用意甚深。首句写朝仪之盛,次句点明时序,三句点出君臣之肃,四句归结到天子之至。全诗结构严密,脉络清楚,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三年冬大礼五首”,这是《奉和圣制应制》的第一首,作于永泰元年(765)冬十一月。元结在这首诗中,对皇帝、大臣、百官以及四方诸侯进行了歌颂。
“三年”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的冬天,当时元结才十岁,他以童子的身份,被选为奉礼郎,参加这次大典。
“山拥飞云海水清,天坛未夕仗先成。”这是第一句。“三年”是开元二十五年,“山拥飞云海”指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天坛”指的是太极宫,这里泛指宫殿。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当年皇帝的羽旗迎着飘飞的云霞,而大海却清澈见底;当夜幕刚刚降临,祭礼的仪仗队伍已经完成了。“未夕”是傍晚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皇帝的羽旗迎着飘飞的云霞,而大海却清澈见底;当夜幕刚刚降临,祭礼的仪仗队伍已经完成。这一句是诗人对皇帝的颂扬。
第二句“千官不起金縢议”,“千官”指官员们。“金縢议”是指周公旦辅佐成王的事迹。《尚书·君奭》载:“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土……乃命鲁公俾侯伯副二伯,以建其邦。相王室,即墨詹事,诞保文武小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秋九月丁丑,及邾文公元妃敬姜归于邾子,遂封诸番,日南外,东至于男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初作大邑于东方,名鲁,以为周公主,周公辞不受,乃为鲁公,于是封功臣以天下,而营邑于周公。”这三段文字都是讲的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这两句意思是说,千官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就宣布了周公的辅佐成王之事。
第三句“万国空瞻玉藻声”,意思是各国诸侯都仰视玉玺之声。“玉藻”是玉玺。这两句说的是各国诸侯都仰慕天子的功德。
第四句“禁火曙然烟焰袅”,“禁火”是指冬至这一天的习俗。冬至那天要停止生火取暖做饭。“烟焰袅”是指炊烟袅袅上升。这两句是说冬至那天,皇宫里烟雾腾腾,炊烟袅袅升起。
第五句“宫衣寒拂雪花轻”,意思是说宫中的衣服因为寒冷而被拂动,仿佛被雪花轻轻拍打。这一句是说宫女们穿着洁白如雪的衣服,被寒风吹拂。
第六句“侧闻左右皆周吕”,意思是说听说左右的人都称赞周朝和吕氏。“周吕”指周代和吕后两个朝代。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左右的人都称颂周朝和吕后两个朝代。
第七句“看取从容致太平”,意思是说希望看到你们从容不迫地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
这首诗从赞颂皇帝到歌颂大臣百官,最后希望皇帝能够达到太平盛世,层层展开,步步推进,把对皇帝的颂扬推向高潮。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历史故事,表现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