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立本不偶,非唯今所难。
无门闲共老,尽日泣相看。
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
何人知此计,复议出长安。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留别故人,是作者的一贯作风;而此诗又不同于其他送别诗。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纵横交织,浑然一体。全诗四句,前二句为“情”,后二句为“景”。“情”与“景”的交错运用,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
其一,首句“殊立本不偶”,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与世不合的情怀。“本”,根本、根源,指自己的志趣所在。“不偶”,即不得志。“犹言‘我之所以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这一句是说诗人因不能施展抱负而深感苦闷。一个“殊”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和痛苦,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其二,次句“非唯今所难”,“非”同“弗”,“独”,只、只有,表示强调语气。“非唯今所难”意谓“除了现在这种处境之外”,还有其他的困难。这里诗人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矛盾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非”是否定词,用在这里是强调语气,突出其难以为继的处境。“独”,表示强调的语气,突出其处境之艰难。“难”字,既指个人的遭遇,也指国家的危机。诗人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矛盾联系起来,表现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其三,颔联“无门闲共老,尽日泣相看”,写离别时的情景。“无门”,即无处可逃或无从诉说的意思。“闲”,无事闲暇。“共老”,一起度过余生。“相看”是相互凝望。两句的意思是诗人在朋友面前无法表白自己,只能长吁短叹,默默地注视着他,彼此默默无语地相对而泣。这一联中,“无门”与“闲”、“共老”与“泣”都构成对仗。
其四,颈联“鸟畏闻鶗鴂,花惭背牡丹”,写鸟儿害怕听到鹃啼声,花儿感到羞愧而不敢面向盛开着的牡丹。这句诗是写物,也是托物言志,借鸟儿和花儿的情态来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担忧和无奈,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忧虑。
其五,尾联“何人知此计,复议出长安”,写诗人的感慨。尾联意思是:谁能知道我的这种打算呢?他又打算去长安吗?”“此计”,指自己的处境和计划。诗人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寄希望于将来有朝一日能像贾谊那样,得到君王的重视,实现自己的抱负。尾联是说,谁能理解我的这份苦衷呢?我又打算离开长安了吗?“复”,又。诗人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寄托希望于将来有朝一日能像贾谊那样,得到君王的重视,实现自己的抱负。
鉴赏:
这首送别诗与一般赠别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写一般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送别友人,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第一首句点明“本”字。“殊”通“殊”,意为“特别”。诗人直言自己与世不合,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第二句点明送别的缘由。诗人说:“除了现在这种处境之外”,还有很多困难。“独”是突出强调的语气,突出其处境之艰难。第三句直抒胸臆。诗人说,除了现在的这种处境之外,还有别的困难。这里的“非”,即否定词,用在这里是强调的语气,突出其难以为继的处境。第四句承上启下。“难”字既指个人的遭遇,也指国家的危机。最后两句写离别时的情景。“无门”与“闲”、“共老”与“泣”、“相看”都是对仗。第五六句写诗人的感慨。诗人说,谁能知道我的这种打算呢?他又打算离开长安了吗?尾联是说,谁能理解我的这份苦衷呢?我又打算离开长安了吗?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纵横交织,浑然一体。全诗四句,前二句为“情”,后二句为“景”。“情”与“景”的交错运用,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