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躯遗散骨,宝塔遍天龙。
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
珠盖灵光变,刹柱吐芙蓉。
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
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

【注释】

金躯(指佛身):指佛像。遗散骨:指佛像的遗骸。宝塔:佛教中供奉佛像的地方。

十塔:佛寺中有十座佛塔,这里泛指寺庙。终成:最后建成。八万兴:指建造了八万座佛寺。

珠盖灵光变:佛殿上有琉璃瓦盖顶,光线变化如彩虹。刹柱吐芙蓉:佛殿的柱子上雕刻着莲花。

朝雾露:清晨的露水。晓:黎明时。灵徵:神兆、征兆。红霓:指彩虹。相映发:相互辉映。风摇响和钟:风吹动寺院中的铜钟发出悦耳的声音。响和钟:和谐而美妙地鸣响。和钟:和谐鸣响的铜钟。

仙鸾:神话传说中的鸾鸟,这里指凤凰。往往见:经常看见。数(shuò)数从:多次出现。

独超群圣上:独自超越其他圣人之上。合识普生恭:应该认识佛陀的崇高地位。合:应当。普生恭:普遍尊崇的佛。恭:恭敬。

砧碓(dù):捣衣石杵,这里比喻劳作人民。击不碎:经过锤打也不可摧毁。圣叵(pǒ)穷:无法穷尽的意思,指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辛勤劳动。

【赏析】

这首诗是《颂六十二首》之第三十三首,作者陈子良,梁武帝普通年间任侍中等职。全诗四句八十六字, 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 韵律匀称协调,节奏明快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金躯遗散骨”,写佛像被毁坏。“宝塔遍天龙”写佛塔被毁坏,龙被斩断,佛塔被毁。“创开于十塔,终成八万兴”。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讽刺,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

“珠盖灵光变”写佛殿上的琉璃瓦被打碎。“刹柱吐芙蓉”,形容佛殿上的柱子雕刻着莲花,形象生动。“屡开朝雾露,数示晓灵徵。”写早晨,当雾气消散的时候,看到佛殿上的香烟缭绕,仿佛看到了佛的灵验。这里的“晨雾”、“晓灵徵”都是佛的象征,暗示佛的灵验无处不在。

“红霓相映发,风摇响和钟。”写佛殿上挂着红霓,风摇动着铜钟,发出悦耳的声音。这里的“红霓”与“和钟”都是佛的象征,暗示佛的力量无处不在。

“仙鸾往往见,神僧数数从。”写经常可以看到仙人飞过来,经常可以看到神僧飞过来。这里的“仙鸾”与“神僧”都是佛的象征,暗示佛的智慧无处不在。

“独超群圣上,合识普生恭。”诗人认为佛的智慧超越了所有的圣人,应该认识佛陀的崇高地位。这里的“独超群圣上”是指佛的智慧超越了所有的圣人,“合识普生恭”是指应该认识佛陀的崇高地位。

“砧碓击不碎,方知圣叵穷。”诗人用“砧碓击不碎”来形容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辛勤劳动,以此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评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