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风恒泛滥,苦海涛波声。
漂我常游浪,远离涅盘城。
忽遇慈舟至,运我出爱瀛。
是知高慕友,惩过改凡情。
罪垢蒙除结,神珠启暗冥。
释门光丽景,俗务苦重萦。
冀除五昏盖,方悟六尘轻。
自非乘宝辂,何以息焰宁。

颂六十二首 其四十

业风恒泛滥,苦海涛波声。

漂我常游浪,远离涅盘城。

忽遇慈舟至,运我出爱瀛。

是知高慕友,惩过改凡情。

罪垢蒙除结,神珠启暗冥。

释门光丽景,俗务苦重萦。

冀除五昏盖,方悟六尘轻。

自非乘宝辂,何以息焰宁。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赞颂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佛教的感化下,摆脱了罪恶,重新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第一句:“业风恒泛滥,苦海涛波声。”

  • 业风:指因业力(即前世因缘)所生之风,也指因缘果报之风。
  • 苦海:比喻烦恼痛苦如大海般无边无际。
  • 涛声:大海汹涌澎湃的声音。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在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被业力的风所吹拂、淹没。

第二句:“漂我常游浪,远离涅盘城。”

  • 涅盘:佛教语,涅槃,意为达到解脱的境地。
  • 涅盘城:指涅槃之城。
    这句话表达了这个人在业力的风中漂流不定,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之地。

第三句:“忽遇慈舟至,运我出爱瀛。”

  • 慈舟:指佛法的慈悲之舟。
  • 爱瀛:指充满爱的海洋,也喻指佛法的世界。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转机,即在佛法的指引下,人们得以脱离苦海,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第四句:“是知高慕友,惩过改凡情。”

  • 高慕友:对佛法有深厚信仰和追求的人。
  • 凡情:凡夫俗子的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通过佛法的教化,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错误感情和态度。

第五句:“罪垢蒙除结,神珠启暗冥。”

  • 罪垢:指人心中的罪恶和污染。
  • 神珠:比喻佛法中的真理和智慧。
    这句话描述了在佛法的洗涤下,人们心中的罪恶和污染得以消除,而真理和智慧则照亮了黑暗的世界。

第六句:“释门光丽景,俗务苦重萦。”

  • 释门:指佛教。
  • 光丽景:形容景色美丽,也比喻佛法的光明和美好。
    这句话赞美了佛法的美丽和光明,同时也指出世间的纷扰和困扰让人心烦意乱。

第七句:“冀除五昏盖,方悟六尘轻。”

  • 五昏盖:指五种迷误或迷惑之物。这里可能指的是人的五欲(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自娱欲),以及这些欲望所带来的烦恼和困扰。
  • 六尘: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
    这句话表达了希望能够消除这五种迷误,从而领悟到真正的佛法,并减少对世俗感官的贪执。

第八句:“自非乘宝辂,何以息焰宁。”

  • 宝辂:指珍贵的车辆,这里比喻佛法的引导和教诲。
  • 息焰:熄灭火焰。
    这句话强调了只有依靠佛法的智慧和引导,人们才能熄灭心中的火焰,达到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通过对业风、苦海、涅盘城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人在佛法的引领下从迷茫、挣扎到觉悟的过程。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