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诗引棣华沾一雨,经分贝叶向双流。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
【注释】
送定法师归蜀:送定法师回四川(即峨眉山)。
红楼院:唐代皇家寺院,位于长安城南。供奉广宣上人兄弟:指广宣上人和弟弟。
凤城:长安城的别称。
棣华沾一雨:棣华,指棠梨木的果实,也泛指海棠,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经分贝叶向双流:经,佛教用语,指佛经;贝叶,指贝多树所结之叶子,古代僧人用以书写佛经。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孤猿,指孤栖的猿猴;学,同“效”,仿效的意思;定前山夕,意即在定州府前山中栖息;远雁伤离几地秋,意即远行的大雁,在秋天离开故乡。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空性碧云,指禅宗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的空灵道理;空性碧云无处所,意思是说这种空灵的道理,没有固定的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指过去和禅师约定去浙江剡溪游览,后来未能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这首诗是诗人送定法师回四川时作。全诗四十六句,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写法师归蜀途中的景色和心情。二、三段写法师归蜀后的情况。末段写自己与法师的交往和情谊。
第一部分(首四句)
首句开门见山,以景起兴。长安城中,朝阳初升,照临红楼寺,寺内禁林之中,公卿大臣都认识了惠休法师,这说明他的名声很大。
第二句承上启下,写惠休和尚归蜀的原因。他本为红楼寺供奉的法师,因故被贬到四川峨眉山中,这次回蜀正是为了还俗。这两句交代了惠休和尚归蜀的目的。
第三句写惠休和尚归蜀以后的情形。他不仅在佛经方面很有造诣,而且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写的一篇《经疏》被送到四川双流县去,说明他的才艺得到了人们的赏识。
第四句是过渡句,由上句引出下文。惠休和尚在四川期间,曾得到过一些朋友的帮助,现在要离开了,这些朋友们很为他担心。
第二部分(接下去四句)
第五句承上一句而来。惠休和尚从成都出发回蜀的路上,看到一只孤栖的猿猴,它仰视着天边渐渐西沉的夕阳,在学着前面山中的鸟儿归巢;又看到一群南飞的大雁,它们在空中划过长长的一条直线,似乎也在伤心地告别着故乡。这几句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生灵们,都在依依不舍地离别自己的故乡,从而烘托出作者对惠休和尚的深情厚谊。
第六句承上一句而来。大雁南飞的时候,天空中飘浮着几片白云。这几只白云就像那几只远行的大雁一样,也正在依依不舍地告别着自己的故乡。这句比喻十分新颖贴切,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生动地刻画出了作者对惠休和尚的一片深情。
第七句承上一句而来。惠休和尚在四川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秋天,这时他已回到故乡峨眉山前山中栖息下来,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了。
第八句承上一句而来。大雁北飞的时候,秋天已经过去了,大地上的树叶都已落光。这时,一只孤栖的猿猴正蹲在树林里,看着天空中飘浮着的几片白云,似乎在思念着远在他乡的大雁。
第九句承上一句而来。孤栖的猿猴在想念大雁的同时,也在想念远方的朋友。
第十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虽然想念着朋友,但又不能离开它的山林,它只能在山林里独自徘徊,度过一个个凄清的夜晚了。
这一组诗句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然界生物们的神态、情态,同时把人的情感寄托在动物身上,使得诗歌显得更加含蓄蕴藉。特别是最后两句,既表现了猿猴孤独寂寞的心情,又表现了惠休和尚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第十一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在山林里徘徊的时候,看到空中的月亮已经升高了,它在月光下仰望着高高的山峰,不禁想起了从前与同伴们一起攀登山峰的情景。
第十二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在攀登山峰时,看到了一道道曲折的小路,它沿着小路攀援而上,终于登上了山顶,这时它感到非常高兴。
第十三句承上一句而来。登顶之后,猿猴放眼四望,看到了山下的村庄、田野和远处的群山,这时它觉得心胸开阔了许多。
第十四句承上一句而来。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猿猴又回到了山前居住的地方,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了。这一结尾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又点明了题目中的“送定法师归蜀”,使全诗的结构完整严密。
这首诗的前三部分都以景起兴。开头两句以长安城的景象起兴,接着写法师归蜀的原因,然后再通过描绘归蜀后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段以猿猴攀援山峰和下山的情景来结束全诗,既与前面的景物相呼应,又点出了全诗的主题——送友归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