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诗引棣华沾一雨,经分贝叶向双流。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

【注释】

送定法师归蜀:送定法师回四川(即峨眉山)。

红楼院:唐代皇家寺院,位于长安城南。供奉广宣上人兄弟:指广宣上人和弟弟。

凤城:长安城的别称。

棣华沾一雨:棣华,指棠梨木的果实,也泛指海棠,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经分贝叶向双流:经,佛教用语,指佛经;贝叶,指贝多树所结之叶子,古代僧人用以书写佛经。

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孤猿,指孤栖的猿猴;学,同“效”,仿效的意思;定前山夕,意即在定州府前山中栖息;远雁伤离几地秋,意即远行的大雁,在秋天离开故乡。

空性碧云无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空性碧云,指禅宗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的空灵道理;空性碧云无处所,意思是说这种空灵的道理,没有固定的处所;约公曾许剡溪游,指过去和禅师约定去浙江剡溪游览,后来未能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这首诗是诗人送定法师回四川时作。全诗四十六句,可分为三个部分。首段写法师归蜀途中的景色和心情。二、三段写法师归蜀后的情况。末段写自己与法师的交往和情谊。

第一部分(首四句)

首句开门见山,以景起兴。长安城中,朝阳初升,照临红楼寺,寺内禁林之中,公卿大臣都认识了惠休法师,这说明他的名声很大。

第二句承上启下,写惠休和尚归蜀的原因。他本为红楼寺供奉的法师,因故被贬到四川峨眉山中,这次回蜀正是为了还俗。这两句交代了惠休和尚归蜀的目的。

第三句写惠休和尚归蜀以后的情形。他不仅在佛经方面很有造诣,而且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他写的一篇《经疏》被送到四川双流县去,说明他的才艺得到了人们的赏识。

第四句是过渡句,由上句引出下文。惠休和尚在四川期间,曾得到过一些朋友的帮助,现在要离开了,这些朋友们很为他担心。

第二部分(接下去四句)

第五句承上一句而来。惠休和尚从成都出发回蜀的路上,看到一只孤栖的猿猴,它仰视着天边渐渐西沉的夕阳,在学着前面山中的鸟儿归巢;又看到一群南飞的大雁,它们在空中划过长长的一条直线,似乎也在伤心地告别着故乡。这几句描写了大自然中的生灵们,都在依依不舍地离别自己的故乡,从而烘托出作者对惠休和尚的深情厚谊。

第六句承上一句而来。大雁南飞的时候,天空中飘浮着几片白云。这几只白云就像那几只远行的大雁一样,也正在依依不舍地告别着自己的故乡。这句比喻十分新颖贴切,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生动地刻画出了作者对惠休和尚的一片深情。

第七句承上一句而来。惠休和尚在四川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秋天,这时他已回到故乡峨眉山前山中栖息下来,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了。

第八句承上一句而来。大雁北飞的时候,秋天已经过去了,大地上的树叶都已落光。这时,一只孤栖的猿猴正蹲在树林里,看着天空中飘浮着的几片白云,似乎在思念着远在他乡的大雁。

第九句承上一句而来。孤栖的猿猴在想念大雁的同时,也在想念远方的朋友。

第十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虽然想念着朋友,但又不能离开它的山林,它只能在山林里独自徘徊,度过一个个凄清的夜晚了。

这一组诗句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自然界生物们的神态、情态,同时把人的情感寄托在动物身上,使得诗歌显得更加含蓄蕴藉。特别是最后两句,既表现了猿猴孤独寂寞的心情,又表现了惠休和尚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

第十一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在山林里徘徊的时候,看到空中的月亮已经升高了,它在月光下仰望着高高的山峰,不禁想起了从前与同伴们一起攀登山峰的情景。

第十二句承上一句而来。猿猴在攀登山峰时,看到了一道道曲折的小路,它沿着小路攀援而上,终于登上了山顶,这时它感到非常高兴。

第十三句承上一句而来。登顶之后,猿猴放眼四望,看到了山下的村庄、田野和远处的群山,这时它觉得心胸开阔了许多。

第十四句承上一句而来。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猿猴又回到了山前居住的地方,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了。这一结尾既与前面的内容相呼应,又点明了题目中的“送定法师归蜀”,使全诗的结构完整严密。

这首诗的前三部分都以景起兴。开头两句以长安城的景象起兴,接着写法师归蜀的原因,然后再通过描绘归蜀后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段以猿猴攀援山峰和下山的情景来结束全诗,既与前面的景物相呼应,又点出了全诗的主题——送友归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