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来寻我,留题在藓痕。
又因风雪夜,重宿古松门。
玉有疑休泣,诗无主且言。
明朝此相送,披褐入桃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充分读懂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诗人的情感。注意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又因风雪夜”一句,既写了当时环境恶劣,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译文:去年来寻我,留题在藓痕处。

又因风雨雪夜,重宿在古松门里。

玉有瑕疵休哭泣,诗无主见且言说。

明朝相送出桃源,披褐而入桃源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沈彬的唱和之作。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临清(今属河北)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行人司行人,后官至礼部右侍郎。他为人正直,为官清正,不阿权贵,不事权贵。其诗多抒写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怀,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时代感。

首联“去岁来寻我,留题在藓痕”,交代了两人相识的时间和地点,也表明了这次相聚的原因。

颔联“又因风雪夜,重宿古松门。”交代了这次相聚是在风雪之夜,再次同宿一室的情景。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暗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古松门”三字点明了地点,“风雪夜”则暗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暗喻诗人自己身处险境之中。

颈联“玉有瑕疵休哭泣,诗无主见且言说”,是诗人劝慰朋友的话。诗人认为,玉器虽然有瑕疵,但并不影响它的美观,所以不必悲伤,同样,诗歌虽然没有主见,但也不必悲观,可以大胆地说出来。这是从生活经验和人生哲学角度劝慰友人的。

尾联“明朝此相送,披褐入桃源。”表明诗人将陪同友人一同离去。“桃源”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一个理想境界,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美好的地方。诗人希望友人能像《桃花源记》里的渔人一样,找到理想的地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