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
解析:
- 诗句解读:
- 曾发箫声水槛前,夜蟾寒沼两婵娟。:“曾发箫声”意味着诗人曾在这幽静的夜晚吹奏箫声,发出悦耳的声音;“水槛前”指的是水面旁边的栏杆,暗示了诗人在月光下享受着宁静的时光。“夜蟾寒沼”中的“蟾”指的是月亮,象征着夜晚和月亮,而“寒沼”则形容池塘的寒冷,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氛围。两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其中“两婵娟”指的是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 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微波有恨”表达了微波因无法触及月亮而产生的遗憾情绪,这里的“恨”可以理解为微波对无法与月亮交流的不满或无奈;“明月无情却上天”则是说月亮虽然无情,但依然高悬夜空,不受人间琐事所影响。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无法触及更高境界的感慨。
- 白鸟带将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白鸟带将”形象地描绘了白鸟在林外雪地中飞翔的情景,给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渚中莲”则是指小洲上枯萎的莲蓬,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易逝。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美景的短暂和易逝性,以及人们应珍惜当下的生活。
- 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荣华不肯人间住”表达了荣华富贵之物不愿停留在尘世之中,暗示了世事无常、名利如浮云的哲理;“须读庄生第一篇”则是引用了《庄子》中的一句话,表明要深入理解这些道理,需要阅读《庄子》的第一篇文章。这句诗不仅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追求名利的淡泊态度。
- 关键词注释:
- 曾发箫声:指诗人曾经吹箫,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时刻,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夜蟾寒沼: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景象,蟾蜍(传说中的月之精)与寒沼相结合,营造了一种清冷而神秘的氛围。
- 微波有恨终归海:通过微波的“有恨”,表现出微波对不能触及月亮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对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 明月无情却上天:以明月无情来反衬人类的情感,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赞叹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白鸟带将林外雪:白鸟在林外雪地中飞翔,给人以轻盈自由的感受,同时可能象征着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绿荷枯尽渚中莲:描述了绿色荷叶枯萎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易逝,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 荣华不肯人间住:荣华富贵之物不愿停留在尘世之中,暗示了世事无常,提醒人们不应过于追求名利。
- 须读庄生第一篇:直接引用《庄子》中的名言,表明要深入理解人生哲理,需要研读《庄子》的第一篇文章,体现了诗人对《庄子》的推崇和对道家哲学的理解。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首句“曾发箫声水槛前”设定了场景,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句子“夜蟾寒沼两婵娟。”利用意象“蟾蜍”和“寒沼”构建了一个清冷而美丽的夜景。接下来的几行,“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赞美,以及对于人生短暂、无法触及更高境界的感慨。最后几句,“荣华不肯人间住,须读庄生第一篇。”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表达了对名利看淡的态度和对道家哲学的认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既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又表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