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
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惟添鬓畔霜。
霞泛水文沈暮色,树凌金气发秋光。
楼前野菊无多少,一雨重开一番黄。
【注释】
白日贪长夜更长(白日:白天,指白天的光阴;长夜:指夜晚,指黑夜),百般无意更思量。
三冬不见秦中雪(秦:指关中地区)。九日惟添鬓畔霜(九日:指重阳节。鬓畔:指两鬓旁),霞泛水文沈暮色(霞:云彩。泛:流泻。水文:指水纹,也指水波。沈:沉没),树凌金气发秋光(凌:高出。金气:秋天的阳光)。楼前野菊无多少(楼前:指登高所见之景。野菊:即菊花。无多少:不多)。一雨重开一番黄(黄:指菊花的颜色)。
【赏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重阳节(即九月九日)之前。作者在郡斋闲居无事,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老而益壮的感慨和对时世变迁的忧虑。全诗四联皆写景,首联写昼短夜长的愁苦,颔联写因思故乡而见不上雪花之遗憾,颈联写秋景中的生机勃勃,尾联写秋风秋雨中菊花盛开的情景。
“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白天的时间似乎特别漫长;而夜晚又特别难以打发。这两句看似平淡自然,实则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内心体验。诗人身处官场之中,日夜不得安宁,这种无聊和烦闷的心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
“三冬不见秦中雪,九日惟添鬓畔霜”。这里,“三冬”指的是漫长的冬天,而“秦中雪”则是久违了的白雪。然而,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却常常感到孤独和寒冷,甚至会因此而更加思念故乡。而诗人自己则更是如此,因为他知道故乡的冬天是不会有雪的。因此,他只能在每年的重阳节时分,独自登高远眺,感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霞泛水文沈暮色,树凌金气发秋光。”“霞泛”形容晚霞映照水面,形成美丽的水文景观;“树凌金气发秋光”则是指树木在秋阳下显得格外高大威猛,仿佛要与太阳争辉。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更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忧郁之情。
“楼前野菊无多少,一雨重开一番黄。”诗人来到楼前,看到一片金黄色的野菊在雨后重新绽放,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同时,他也为自己未能在故乡欣赏到这样的美景而感到惋惜。
这首诗以景物为载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它既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又有优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都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