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春雨霁,相送下江乡。
树绿天津道,山明伊水阳。
孤舟从此去,客思一何长。
直望清波里,唯馀落日光。
【注释】
洛城:洛阳城。相送下江乡:相送到江南的故乡。天津道:指洛阳到南京的官道,因有“津”字而得名。伊水阳: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直望清波里:指船直驶清波里。落日光:落日余晖映照水面,光华四溢。
【译文】
洛阳城里春雨停了,我们互相告别,乘舟沿官道下行江南。两岸树木葱绿,洛阳至南京的道路显得分外明亮。我独自乘坐小船离去,漂泊的愁思难以消除。我望着船头直冲向清澈的流水,只见水中只有落日余晖,光彩夺目。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后,在洛阳城外送别友人归江东之作。诗中写离情别绪,写得十分细腻动人。
首句“洛城春雨霁”,点出送别的时间是在春雨过后。“霁”是雨止天晴的意思,这里用得极为贴切。春雨初晴,万象生机;而友人即将远去,也令人黯然神伤。这一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即离别之苦和惜别之情。
次句“相送下江乡”,点明送别的地方是在江南水乡的官道上,也就是洛阳到南京的官道。这一句承前一句中的“霁”字而来,说明春雨刚刚停歇。洛阳到南京,路途遥远,所以用了“下江乡”三字。“江”在这里指的是长江。“乡”字在这里是双关语,既指洛阳到南京的官道,又指江南一带,暗示了友人将要远离故土。
第三句“树绿天津道”,描写眼前景物,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氛围。洛阳到南京的官道两边种满了树木,春雨过后,树叶更加郁郁葱葱,一片新绿。“绿”字在这里用来比喻朋友的音信、问候。“天津”就是洛阳附近的一个县名。这一联把送别的地点、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都写了出来,使人觉得仿佛置身于那充满生机的春雨中的官道旁,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历历在目。
第四句“山明伊水阳”,描写远处的景物,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氛围。洛阳附近的山峦在春雨之后更加明媚,而伊水(即淮河)在春雨后也变得更加碧绿。“伊水阳”指的是淮河以南地区。“阳”在这里是形容词后缀,相当于“地”。这一联描绘了一幅山水明净、景色宜人的画面,让人联想到伊水南岸的美景,似乎也在向友人诉说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五句“孤舟从此去”,直接点明了送别对象——一叶孤舟。“孤舟”在这里象征着孤独、飘零的心境。诗人站在岸边,目送着这艘孤舟缓缓驶出,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
第六句“客思一何长”,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客思”指的是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时刻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它变得异常漫长。
第七句“直望清波里,唯馀落日光”,描写诗人的目光所及之处。他的目光直视着前方,那里是一片澄澈如镜的水域,阳光洒在那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唯馀落日光”意味着诗人只能看到落日余晖照耀下的水面,这种景象让人感到无比宁静和美好。然而,这份美好并不能消解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反而让他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既依依不舍,又充满期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寓景于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