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题解】

这是一首咏史诗。金楼子是唐代诗人崔颢的别墅,他在此作《长干行》诗,有“记得绿罗裙,当使石榴花”之句。此诗以崔颢自拟,借咏其遗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牙签:指卷帙繁多的书。万轴:指很多卷。红绡:红色丝织品,这里代指书卷。王粲:三国时的诗人,字仲宣,汉末避乱荆州,依刘表为幕僚,后归刘备,刘备死,他依附于曹魏,官至侍中。他的诗才横溢,多写怀古伤今之作。同付火烧:把书烧掉。

祖龙:指秦始皇。不于祖龙留面目:不要在秦皇身上留下污点。

遗篇:指这首诗。《长干行》诗中有“妾发初覆额……明朝弄妆梳”,可见崔颢这首诗的题材与《长干行》相同。那得到今朝:怎么能流传到今天?

【注释】

牙签:卷轴上的牙签。万轴:许多卷轴。红绡(xiāo):红色的丝绸。王粲:三国时文学家。同付火:烧掉。祖龙:即秦始皇。不于祖龙留面目:不要在秦朝皇帝身上留下罪过。遗篇:指这首诗。那得到今朝:怎么会传到今天?

【赏析】

《题金楼子后》,全诗四句,前两句用典,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点明题旨。

第一句“牙签万轴裹红绡”,意思是说收藏了许多的书卷,用牙签捆扎着红绸带。牙签,古代用来穿线的工具,这里泛指书卷;万轴,形容数量之多;红绡,红色丝织品,这里代指书卷。这两句从侧面衬托了崔颢的博学多才。

第二句“王粲书同付火烧”,意思是说崔颢曾将书稿焚烧掉,用王粲比喻自己,说明自己没有保存下来,只留下了遗憾和惋惜,表达了对亡佚著作的惋惜之情。

第三句“不于祖龙留面目”,意思是说不要在秦始皇身上留下罪行,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对秦始皇的批评,表明了作者要为历史留下一个清白的形象的决心。

第四句“遗篇那得到今朝”,意思是说这些遗篇怎么能流传到今天,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无奈和对现实的失望情绪。

整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