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佩当时在洛滨,悠悠疑是梦中身。
自从物外无消息,花谢莺啼近十春。

【注释】

洛滨:洛阳的河畔。洛水,即伊水,在河南省洛阳市。

物外:指隐居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四年(726),因事被贬为当涂县令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厌倦、欲归隐山林的心情。全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首句写与所思之人的离别。当时,两人约定在洛水之滨解下佩饰后相会,然而,如今却已悠悠地怀疑这是否只是一场梦。“洛滨”点明地点,而“解佩”则表明了两人离别的原因,是因思念而不得不将玉佩解下。“当时”与“今日”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迁和人事的变化。“悠悠疑是梦中身”,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分别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这次分别后的重逢充满了期待。

第二句是对前一句的深化。既然已经离开了尘世,那么现在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呢?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闻物外无消息”。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就应该远离尘世的纷争,不再关心外界的事物。这里的“物外”指的是诗人所追求的那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而“无消息”则表示了他对于世事的淡漠和遗忘。

第三句是对前两句的回应。既然已经选择了隐居的生活,那么现在又该如何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自从无消息”。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就应该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而不是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这里的“消息”可以理解为信息,也可以理解为世间的喜乐、悲伤等。这里的“花谢莺啼近十春”描绘了一个宁静、美好的春天景象。在这个春天里,花开得正艳,鸟儿也唱得正欢。然而,诗人却在此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这种思念之情让人心酸而又无奈。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所思之人的离别、隐居生活以及对外界的淡漠态度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的这种情感状态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痛苦,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无奈。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