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注释】
题景祥院
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赏析】
本诗为题咏景祥院之作。作者通过描绘景祥院的幽雅环境和景物,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描写了景祥院周围的自然环境。一溪碧水环绕着崔嵬的山峰,景色美丽宁静。诗人在这里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决定在此修行。这两句通过对景祥院周围环境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文的抒情铺垫了基础。
颔联“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进一步描绘了景祥院的生活场景。当农民耕作结束后,他们在树下休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而当寺庙里进行斋戒活动时,又有穿着白色僧袍的僧人前来参拜。这两句描绘了景祥院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画面,同时也展现了寺院生活的独特魅力。
颈联“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通过回忆昔日门人栽种松树的情景,以及道路是由前朝释子所开的历史背景,表达了景祥院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这里的松树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而道路则代表着通向佛道的道路。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和敬仰。
尾联“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以佛教经典为意象,表达了修行者的心性修炼过程。贝多金粟语是佛教经文中的一种特殊用语,代表着佛法的精髓。诗人用这种用语来比喻自己的修行过程,表示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这两句将修行的过程与佛教教义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本诗通过对景祥院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描绘寺院生活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修行者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最后通过修行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对心灵修炼的追求与理解。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