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辽。
如何好白日,亦照此天骄。
远树深疑贼,惊蓬迥似雕。
凯歌何日唱,碛路共天遥。
【注释】
百万精兵:指唐军,唐玄宗时,以李靖为元帅,分道出击,平定了东突厥。这里借指平定安史之乱的唐军。
参差便渡辽:意谓唐军渡过辽河,直逼东突厥可汗牙帐所在地。
好白日:意谓天公作美,大白天里,太阳光普照大地,照耀着敌人。天骄:指吐蕃赞普(国王),唐代称其为“天可汗”。
远树:远处的树木。
惊蓬迥似雕:意谓风卷落叶飘摇不定,很像雕鸟展翅飞翔。
凯歌:凯旋之歌。
碛路:沙漠的道路。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是写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军凯旋归来的情景。全篇以豪放、激昂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唐军渡河、进击、取胜、凯旋的壮丽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对胜利的无比自豪感。
开头两句,写唐军的威武雄壮。“百万精兵动”一句,点明唐军人数之多;“参差便渡辽”一句,则表明这些士兵已乘船渡过辽河。“参差便渡辽”中的“参差”,是“杂乱”、“众多”的意思。这两句,从气势上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第三联,写唐军的胜利情景。“如何好白日”三句,是对前二句的有力烘托。“好”字写出阳光普照的盛况;“亦”字写出了唐军的声势浩大。“照此天骄”,意思是说:天公有眼,把阳光洒遍了整个天空,连天骄(指吐蕃王)也受到了它的恩惠,不敢再嚣张。“亦”字,不仅与第二联的“参差”相呼应,而且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好白日”上,表现出了作者乐观主义的精神。
第四联,写唐军的进军情景。“远树”三句,是写唐军进入敌境后的情景。诗人用一“疑”字,写出了草木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情景;一个“迥”字,写出了大风使落叶远远飞起的情景。“惊蓬”“雕”都是喻体,用以形容草木随风摇摆、落叶飘扬的景象。
第五联,写唐军的凯旋情景。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凯歌何日唱”是说:“凯旋的歌声什么时候才能响起呢?”“碛路共天遥”是说:胜利的队伍正在沿着沙漠的道路前进,可他们要到达哪里呢?这两句既是对前面景物描写的概括,也是对这次胜利的总结和展望。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他一生坎坷,饱尝国事家忧的辛酸。这首诗就是写于平定安史之乱后不久。诗中洋溢着高昂奋发的情绪,充分显示了杜甫那种不因艰难险阻而气馁、不因挫折失败而消沉的崇高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