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青竹四弦风。
寥寥双耳更深后,如在缑山明月中。
【注释】
至境:指高境界。心为造化功:意为心灵和造化是一体的。造化:自然界的变化,这里指自然景物。一枝青竹四弦风:《列子》中有一则故事: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曲,子期听了赞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峨峨,如泰山一般!”伯牙便请子期再弹一曲。子期又称赞道:“善哉乎鼓琴!汤汤漠漠,如汪洋大海一般!”于是伯牙知道子期能领会他弹琴的意思,便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子期,两人成了知音。后用以比喻知己。寥寥:空阔幽远。更深后:夜深人静之时。缑山明月中:传说在缑山上有一轮明月,因山形如钩而得名。相传秦时有道士得道成仙,常在此炼丹。
【译文】
心灵与造化是一体的,就像那一枝青竹四弦风一样。
夜深之后,我仿佛听到了双耳之中传来了天籁之音。
仿佛置身于缑山明月之中。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心灵与造化合一的深刻感悟。首句“至境心为造化功”,意谓心灵与造化是一体的,心灵即造化,造化即心灵。诗人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与知音之间的默契与共鸣。第二句“一枝青竹四弦风”,以青竹喻知音,四弦风则暗示了知音之间心灵相通、意气相投的境界。第三句“寥寥双耳更深后”,表达了夜晚寂静之时,诗人独自倾听内心之声的情境,体现了知音难觅、心灵相通的孤独与寂寥。尾句“如在缑山明月中”,则将诗人与知音置于缑山明月之下,形象地描绘了二人心灵相通、心意相连的美好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心灵相通的深深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心灵与造化合一、知音难觅等主题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心灵相通的深刻感悟。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