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尝闻养蚕妇,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儿啼亦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蚕蛾为蝶飞,伪叶空满枝。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注释:
谁有信心火多,多能焚大国。
谁信鬓上丝,茎茎出蚕腹。
养蚕妇辛苦劳作,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养蚕人害怕养蚕失败,孩子啼哭也不顾。
一春膏血尽,岂止应王赋。
如何酷吏酷,尽为搜将去。
桑叶被摘光,蚕蛾化为蝶,飞向空中。
织女与牛郎分离,相思之情令人心疼。
冤梭与恨机,一见一沾衣。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养蚕妇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诗中描述了养蚕妇的生活艰辛和内心的痛苦,以及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忍受的痛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官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搜刮民间财物,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全篇以蚕农为题材,通过对其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其辛酸和无奈。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养蚕妇的辛勤劳作与他们的困境进行了对比,突出了养蚕妇的辛苦。在语言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情感表达上,此诗充满了对养蚕妇的同情和对他们生活艰辛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养蚕妇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了对她们的尊重和关心。同时,诗人通过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揭露,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养蚕妇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传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公正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