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棕榈笠眉毫垂,拄楖栗杖行迟迟。
时人祗施盂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

【注释】道中:在道路中。乞食:讨饭。老僧:和尚。

赤棕榈笠眉毫垂,拄楖栗杖行迟迟。

赤棕榈:红色棕榈树的叶子制成的帽子。

楖栗:一种树木的名字,其果实可用来作拐杖。

迟迟:缓慢的样子。

时人祗施盂(yú)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

祗(zhī):只是,仅仅。盂(yú):小盆子。

“心似”二句:意思是说,你的心灵就像那洁白的莲花一样纯净。

那得知:怎能知道呢?

赏析: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四年(726)春天在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夜郎县尉,途经洛阳。这首诗就是他在洛阳偶遇一位乞食老僧而写的。首句“赤棕榈笠眉毫垂”,写老僧头上戴的是红色的棕榈帽,眉毛下垂,一副穷酸相;第二句“拄楖栗杖行迟迟”,则写老僧走路的样子,拄着一根楖栗树做成的拐杖,走得很慢。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有深意。赤棕榈,是红棕,即红棕之叶;楖栗,即楖树,是一种乔木,其木坚硬、皮厚、纹理细密,可制拐杖。用“棕”、“栗”二字,可见诗人对老僧的观察入微,十分细致,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老僧的同情之心。

后两句“时人祗施盂中饭,心似白莲那得知?”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只施盂中饭”,说明他的生活清苦,生活来源非常有限,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然而,老僧却把这份清苦当作了快乐,把这份贫贱当成了自由,把这种清苦的生活当作了心灵的寄托,把这种贫贱的生活看作是心灵上的解脱,因此,他的内心是快乐的,是宁静的,是自由的。而我们这位“时人”,却只知道去追求名利,追求享受,根本不懂得这种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真正的自由和精神上的真正解脱是什么滋味。所以,最后一句“那得知”,是说我们这些庸俗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那种真正精神上的快乐和自由,无法体会到那种真正心灵上的解脱和自由,也无法体会那种真正精神上的快乐和解脱究竟是什么滋味!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优美深远,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诗人对于贫贱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