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
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
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永嘉乱,衣冠南度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注释:在永嘉之乱中,衣冠之士纷纷南渡避难,我在这里作诗怀念过去的时光。
译文:在永嘉之乱中,那些曾经衣冠楚楚的人们纷纷逃往南方,而我则在此地作诗纪念过去的时光。
赏析:此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人们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感慨。首句“忆昔永嘉际”,直接点明了诗人所要回忆的历史背景——永嘉之乱,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第二句“中原板荡年”,进一步描述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混乱局面。这里的“板荡”是指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的状态,而“年”则是指那个年代,即永嘉之乱的时期。这一描述不仅描绘了当时的战乱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第三句“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则更加具体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混乱状况。这里的“衣冠”指的是文士、士人等知识分子,他们本应是社会的精英阶层,但在乱世之中却不得不沦为平民百姓,生活困苦。而“涂炭”则形容他们身处的环境极其恶劣,如同陷入泥潭一般。而“舆辂”则是指车辆,这里暗指交通工具和出行工具,它们也被沾染上了腥膻之气,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第四句“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则是对当时国家形势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国势”指的是国家的形势和命运,而“多危厄”则表示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危机。而“宗人”则是指皇室成员或贵族家庭,他们的子女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生活艰辛。这既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破坏性,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们颠沛流离生活的同情。
最后一句“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情感。这里的“南来”指的是向南逃亡的人,而“频洒泪”则表示他们经常流着眼泪,这是因为他们在逃亡途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而“渴骥”则是指一匹急切想要得到水源的马,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急切希望能够安定下来,过上平静的生活。而“思泉”则是指在这种困境中,诗人常常思念着家乡的清泉,希望能够回到那里去。
这首诗通过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们颠沛流离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同时,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刻感受和对和平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