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传:传记。

②方山子:姓方名山的儿子,作者的同乡好友。方山子家世有功勋,曾得官职,但弃官不就,隐居深山。

③使:派遣。从事:办事或服务。

④显闻:声名显赫。

⑤而:连词,表转折。

⑥公侯:泛指封建贵族。

⑦河北:古地区名,在今河北省北部。

⑧帛:古代货币单位,十钱为一帛。千匹:指一千匹,即一千两银。

⑨见:被接见。

⑩光、黄:地名,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南,与安徽光州相近。

【译文】

方山子本是世家子弟,曾经当过官,现在也名声显赫,他的家里住的地方和公侯一样豪华。黄河以北也有田地,每年能得到一千两白银,也够他富足快乐了,但他都抛弃不要,独自来到这穷山中来干什么呢?难道没有得到什么吗?我听光州、黄州之间有很多奇异的人,往往假装疯子脏污,不能见到他们。方山子如果见到了他们吗?

【赏析】

本文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李方子的文章。文章记述了友人李方子不慕功名利禄,隐居山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与达官贵人往来,只结交一些隐士高人,过着清贫的生活。

开头两句交代方山子出身于世袭的勋阀家庭,曾得过官职,但因为厌恶官场生活,所以放弃做官,选择隐居。“方山子”三字点题,表明下文将要介绍这个人物。“方山”,既指地名,又指人名。“子”是古人对人的尊称。“传”,就是传记。这里指给方山子写的传记。从“传”字看,这是一篇序文,是作者为方山子写的传记。

第三句交代了方山子的家境。“家在洛阳”,点明方山子家住在繁华的京城洛阳,洛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因此也是四方各地人才汇集之处,方山子在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当然不可能不沾染上一点官场的习气。但是,方山子并没有沾染这种习气,因为他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更因为他鄙弃功名利禄,所以尽管出身富贵之家,却依然过着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隐逸生活。“园宅壮丽”,说明他的家业很发达;“岁得帛千匹”一句则说明他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两句说明了方山子虽然出身豪门贵族,但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肯趋炎附势,所以过着淡泊清静、安贫乐道的生活。

第四句承上启下,指出方山子并不满足于已有的荣华富贵,而是另有所图。他之所以能过上这样优裕的生活,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奋斗的结果。“弃而不取”,说明他不留恋富贵;“独来穷山中”,说明他不屑于同那些追逐权势、攀缘富贵的人物来往。

最后两句提出问题:“岂无得而然哉?”意思是说:难道他没有取得这些财富的原因吗?“余闻光、黄间多异人”,作者听到有关光州、黄州一带有不少奇人异士的故事,常常假装疯癫肮脏不堪,不肯见人,因而不能得知他们的真正面目。“傥见之欤”,作者猜想方山子如果遇到这些人的话,他会怎样呢?“傥”是通假字,通“倘”,假如的意思。

这篇传记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方山子不慕名利、淡泊清高的生活态度,突出了方山子的性格特征。全篇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