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
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
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
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思路,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赏析,赏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这是答题的依据,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其次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即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诗人运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这些在诗歌的鉴赏中有重要的作用。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句式、韵律、字数、词性等;分析诗歌的结构布局,包括诗歌的形式特点,例如绝句、律诗、近体诗等,以及诗歌的内容特点,例如叙事诗、抒情诗等;最后还要分析诗歌的主旨及情感,这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目标。

“戏叶复依蒲,登龙是去途”,鱼一诗以“鱼”为题,起句点出鱼的本性——戏水玩叶,自在快乐。接着用“登龙”二字引出下文。“登龙”典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说范雎困厄之时,曾寄食于魏帅客舍。一天夜里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一个须眉皓然的老人,自称是相君。范雎惊问:“相君如何知道我是范雎?”老人说:“我听说范雎困厄,所以特来拜访。”范雎于是请他坐下谈心。老人说:“你之所以困厄,是因为你身居人下;而一旦得志,就会像天上的龙一样。”范雎恍然大悟,于是改名换姓,化装成平民百姓,到秦国拜相封侯。此处借喻鱼之本性,暗示了诗人的身世遭遇与抱负。“已负吞舟大,终无涸辙虞”,承上启下,由“登龙去途”过渡到“鱼之本性”。诗人借用鱼之口,诉说自己有才德却不遇知音的感慨。“何烦垂翡翠,未肯畏鹈鹕”,这两句写鱼对游伴的依恋,写出鱼的性情:它不愿受别人驱使,更不愿受人欺凌,即使受到威胁也毫不畏惧。这两句是比喻诗人对统治者的态度。鱼不会因游伴是否美丽而改变其本性。这两句是比喻诗人不阿谀逢迎,不趋炎附势,也不屈膝求荣。“已负吞舟大”,说明诗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怀才不遇,“终无涸辙虞”,说明诗人虽屡受挫折仍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两句是比喻诗人对统治者的态度:既不愿阿谀奉承,更不愿屈膝求荣,甘愿遭受打击而不改变志向。“濠梁宁足乐,相忘在江湖”,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概括。诗人自比为鱼,说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只要志趣不变,就不会被环境所左右,可以逍遥自在地遨游江湖。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概括:既然自己没有遇到明主,那就索性抛弃尘世名利,随流飘荡去吧!

【答案】

鱼,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常常被人们赋予美好的寓意。诗人借“鱼”这一物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鱼其一 鱼戏水叶又依靠水草,登上龙门是去往高处的路。

何必羡慕翡翠鸟的美丽,不愿意面对鹈鹕那样凶猛的敌人?

已经背负了吞吐江河的大鱼,终究没有干涸池塘中的小鱼。

濠州的小池子哪里值得欢乐,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中相忘。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全诗采用拟人的写法,把鱼儿人格化,通过鱼儿与游伴的对话形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不为统治者所用的心情。首二句点明主题,指出鱼儿游戏水叶是因为它本性如此,而“登龙是去途”则暗指诗人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处境十分狼狈。三、四两句进一步表明了鱼儿不肯受制于人的性格特征:既不愿受别人驱使,更不愿受人欺凌,即使受到威胁也毫不畏惧。“已负吞舟大”,“已”字突出了诗人自感的无奈和失意。尾联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概括:既然自己没有遇到明主,那就索性抛弃尘世名利,随流飘荡去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