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俊轨皆千里,两首新诗寄一庵。
大隐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
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
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

【注释】

子瞻:苏轼的字。子由:苏辙的字。寄题小庵诗:寄寓在小庵里的诗。元韵:即“元和体”,是唐代元稹倡导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呈:献上。二公:指苏辙和苏轼兄弟。俊轨(jùnɡǔ):高超的品行,卓越的才能。两首新诗寄一庵:寄寓在小庵里的两首新诗。大隐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大隐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好奇兄弟,意指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岑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痴于雀:形容人痴迷于某事。雨夕春眠困若蚕:形容人春天里贪睡的样子就像蚕吃桑叶一样。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如果不是本来已经忘掉了世俗的味道,就难以忍受闲居的寂寞。

【赏析】

这首七绝,从结构上看,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前三句写苏轼兄弟两人各自寄寓在小庵中的两首新诗,而第四句则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雪天冻坐痴于雀为喻,写自己对尘世名利的淡泊。而后三句则是说如果自己没有本已忘掉了世俗的味道,就难以忍受闲居的寂寞。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把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浑然一体,毫无雕凿痕迹。

第一、二句,作者先写寄寓在小庵之中的两首新诗。这两首诗,都是寄寓者在小庵中所作。既然是寄寓者所作,那当然不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作品,而是借别人的作品,抒自己的怀抱。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三句,作者接着点出“二公”。二公,即指苏辙和苏轼兄弟二人。这里所说的“二公”,“俊轨皆千里”,是指他们两人都有高超的品行、卓越的才能。这是对二公的赞美,也是对他们寄寓在小庵中所作新诗的肯定。

第四、五句,作者是在赞美二公之后,才引出自己对寄寓小庵中的两首新诗的评价。这里的“两首新诗寄一庵”,是针对二公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们两位高才的人,寄情于小庵之中,写出了两首新诗,寄给我听一听吧。

第六、七句,是作者对自己所做新诗的具体描写。这里所说的“大隐市朝希柱史,好奇兄弟有岑参”四句,是对前面“两首新诗寄一庵”的具体化。意思是:你们两位高才的人,既然寄情于小庵之中,写出了两首新诗,那就让我也来写一首,以表我对你们的崇敬之情吧!

第七、八句,作者在赞扬了二公的诗作之后,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寄寓小庵中新诗的感情。这里的“大隐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是说,二公虽然隐居于市,但并不显山,也不露水,仍然很有名望。“好奇兄弟有岑参”,是说二公的兄弟都像岑参那样好奇。这里所说的“好奇兄弟”,实际上就是二公的兄弟二人,也就是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前面所写的两首新诗的评价。这里的“雪天冻坐痴于雀”,是说,大雪封路,天气寒冷,我只好坐在雪地里呆呆地坐着,好像一只痴情的黄雀。“雨夕春眠困若蚕”,是说,下雨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睡觉,睡得象蚕那样昏沉。这里所说的“雪天冻坐痴于雀,雨夕春眠困若蚕”,并不是说我真正地痴情于雪中之雀、雨夜之蚕,只是用这两种动物来比喻自己对尘世名利的淡泊,从而表现出自己与尘世名利的距离。

最后三句:“不是本来忘世味,便投闲寂亦难甘”,是说,如果不是本来已经忘掉了世俗的味道,就难以忍受闲居的寂寞。这里所说的“本来”,指的是自己当初来到小庵中的心意,也就是作者自己对尘世名利的态度。作者认为,只有那些已经忘掉了世俗味道的人,才容易忍受闲居的寂寞;而自己之所以要投到这个小庵中来,就是要摆脱尘世名利的困扰,所以也就难以忍受闲居的寂寞。

通过对作者寄寓在小庵中的新诗的评价,以及对二公的赞美和自己的身世之感的抒发,表现了一个志士仁人对于尘世名利的淡泊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