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响翻空若疾雷,舟行值此颇淹回。
坐看鸥鹜浮波去,近见蛟龙带雨来。
春色未还江上柳,雪香谁寄岭头梅。
欲收美景陪清唱,恨乏当时子建才。
【注释】
阻风:因风受阻不能前行。呈:进献。经父:苏轼,字子瞻。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时诗人在黄州遇疾,由江入湖,乘舟至赤壁下,望见赤壁,感怀前事,有感而发,作是诗以进。
翻空若疾雷:指江面风急浪高,如打雷般轰鸣。
坐看鸥鹜浮波去:指江面上的水鸟随着波浪起伏,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近见蛟龙带雨来:指的是江面上的龙形水纹,像蛟龙一样带着雨水翻滚而来。
未还:没有返回。
谁寄:谁寄送?
清唱:高雅的歌声。
恨乏:遗憾缺少。当时:指苏轼被贬到黄州之时。
【赏析】
《阻风呈经父》是作者被贬到黄州时的一篇诗作。全诗描写了黄州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联写江行之景。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不禁感叹其势如雷鸣电闪,浩浩荡荡;他乘坐的小船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摆不定,令人心惊胆战。“翻空若疾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汹涌之势,如同打雷般的轰鸣声回响在耳旁。“舟行值此颇淹回”则是说,在这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船行缓慢,难以前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
颔联转而描绘江上景色。江面上的鸥鹭随着波浪起伏,自由自在地飞翔,而那巨大的龙形水纹则像蛟龙一样带着大雨翻滚而来。这里的“近见”,意味着诗人已经看到了这些美丽的景色;而“春色未还”则是说,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消退,江岸上的柳树依旧绿意盎然。这两句诗通过对江上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颈联则转向抒发作者的情感。尽管春色未退,但诗人却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自己未能及时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同时,他也怀念起那位寄送梅花的友人,希望他能将梅花的清香寄给自己。这里的“谁寄”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自嘲。
尾联则转向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他遗憾自己缺乏当时王粲那样的才华,能够借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抱负。这里的“恨乏”二字,既是对自己能力的不满,也是对命运的无奈感慨。然而,正是这样的遗憾与感慨,使得这首诗更加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比、想象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诗中的一些典故和比喻也增加了诗句的艺术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才情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