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东斋读老庄,壮夫今已厌雕章。
早吞灏气清无梦,夕倚薰炉暖有香。
日射澄波萦暮岛,山排红叶照秋霜。
相思时玩囊中墨,土室寒居幸借光。

【注释】

兀坐东斋:在东斋里坐着。兀,孤独的样子。老庄:指《老子》和《庄子》。

厌雕章:讨厌那些雕琢的文字。

灏(hào)气:苍天之气,指天空的大气。清:一作“明”。

夕倚薰炉:傍晚时分靠在熏炉上。暖:温暖。

澄波萦暮岛:夕阳映照在江面上,形成一道道波纹,环绕着傍晚的小岛。

山排红叶:山峰上覆盖着红色的树叶。

土室寒居:简陋的房屋。

幸借光:有幸能借到光亮。

【译文】

孤独地坐在东斋里,我正在阅读《老》《庄》。

壮夫今已厌雕章,早吞灏气清无梦,夕倚薰炉暖有香。

日射澄波萦暮岛,山排红叶照秋霜。

相思时玩囊中墨,土室寒居幸借光。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汝州友人吕温的诗作。吕温(775—812),字和叔,河南洛阳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与白居易友善。宪宗即位后,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穆宗即位,任中书舍人,拜相。文宗即位,以礼部尚书罢知政事。大和四年(830)卒。有文集二十卷。吕温为古文辞家,其文章气势宏大,语言豪放,风格雄健,尤工于五言古诗。他的诗歌多写政治理想及社会现实问题,反映民间疾苦,语言朴实,风格雄浑,颇得当时文人的赞赏。

此诗是吕温应友人之请而写的。诗人先从自己的读书生活入手,说自己正“兀坐东斋”,埋头钻研《老子》、《庄子》一类道家经典,对那些华丽词藻已经厌倦了。接着写到自己读书的环境——一个简朴的书房。他喜欢在黄昏时靠在熏炉旁静静地看书,因为这样能使房间充满了温馨的气息。然后描绘了夕阳西沉时的景象:夕阳将大地映照出一片金色,江面波光粼粼,环绕着一座小岛;山上覆盖着火红的树叶,映照着秋天的霜。最后两句写到了自己的心情:有时我会拿起笔在囊中随意地涂画几下,这简陋的住所也使我感到有些寒冷。不过幸运的是,我还能借到些许光亮。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汝州的朋友吕温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在读书时的心境。诗人首先说:“兀坐东斋读老庄。”这里用“兀”来形容自己孤独地坐在那里读书的场景。他选择的是“东斋”,而不是其他的房间,可能是因为这个房间里有更多的书可以让他阅读吧?他选择了《老子》和《庄子》这两本著作来阅读。这两个作品都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所以,诗人在阅读这些书籍时,会有一种深深的思考和领悟。

诗人转向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壮夫今已厌雕章。”这里的“雕章”是指华丽的词藻和修饰。诗人表示现在他已经厌倦了这些华丽词藻了。可能他觉得这些词藻太过于繁琐和矫揉造作了。所以,他在读书时不再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更注重于理解书中的深意和智慧。

诗人描绘了他读书时的情景:“早吞灏气清无梦,夕倚薰炉暖有香。”在这里,“灏气”指的是苍天之气,是一种非常清新和纯净的空气。而“熏炉”则是古代的一种香炉,可以用来散发香气。诗人表示在读书时,他能够感受到这种清新的空气和温暖的香气。这让他感到非常的舒适和惬意。

诗人又描绘了他的另一个场景:“日射澄波萦暮岛,山排红叶照秋霜。”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时的景象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夕阳的光芒照耀着江河中的波纹,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同时,山头上的红色树叶也被阳光照亮,显得格外美丽。这样的景色让人感到非常的宁静和美好。

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相思时玩囊中墨,土室寒居幸借光。”这里的“相思”可以理解为思念朋友之情。诗人表示在闲暇的时候,他喜欢拿出囊中的墨来书写一些文字。然而,他现在所居住的土屋却缺乏足够的光线,所以他只能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写作。尽管如此,他仍然觉得非常幸运,因为他能够借助一些微弱的光来进行写作。

全诗通过对作者读书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他远离尘嚣,专心致志于书中的世界,享受着知识的滋养和心灵的宁静。同时,他也不忘关心朋友的生活状况,用自己的方式去传递友谊和关怀。这种深情厚意令人感动不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