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枕浩渺,层层压崔嵬。
路绕清阴上,山分爽气来。
天低风动幕,空迥月浮杯。
远眼征帆尽,凉襟细雨开。
行人望蓬岛,游客比春台。
岂独登临胜,扶倾不易才。
【注释】
高城枕浩渺:高城在茫茫的水面之上。枕,靠着。
层层压崔嵬:层层叠叠,高耸入云。崔嵬,高而陡峻。
路绕清阴上,山分爽气来:沿着一条清凉的山阴小道走,清爽的空气自远方吹来。
天低风动幕,空迥月浮杯:天空低垂,风吹起帷幕般的云,空中一轮明月像浮在水上的杯子。这两句诗写诗人登上楼台后所见的景象:天上云朵低垂如帷幔,风拂过轻扬,仿佛是幕帐;月光如镜,照得水中波光粼粼,好像月亮在水上漂着。
远眼征帆尽,凉襟细雨开:远处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细密的秋雨将衣襟淋湿了。
行人望蓬岛,游客比春台:游子遥望蓬莱仙境,游客欣赏春日美景。这二句写登楼观景的两种不同心情:一是游子的惆怅和期待,一是诗人的悠闲、愉悦。
岂独登临胜,扶倾不易才:哪里只有登上高楼才能领略到风光之美呢?我之所以能够这样从容不迫地吟咏诗歌,是因为我有才华!
【赏析】
这首诗以登楼观景为线索,从楼台的地理位置写到楼台周围的自然景色,又写楼中人的所见所感,最后点明诗人自己对登楼的感受。全诗写得平实自然,意境清新,富有哲理意味。
前四句描写诗人登上高楼之后所看到的景色。首句“高城枕浩渺”,点出楼台的高耸,位置在浩渺的大地上。第二句“层层压崔嵬”,写出楼台的建筑风格——层层叠叠,高入云端。第三句“路绕清阴上”,描写楼台周围环境幽静宜人。第四句“山分爽气来”,写出楼台四周的地势高峻。这四句都是写诗人站在楼上眺望所见的景物,没有直接抒情,但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使人感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从而体会到诗人登楼时的心境。
五至八句描写诗人在楼中看到的景象。第五句“天低风动幕”,是说楼中的人感觉到风拂动着帷幔似的云彩。第六句“空迥月浮杯”,是说楼中人在清风中观赏着皎洁的月光倒映在水面上。这两句是写楼中人在楼中所见的景象。第七句是说楼中人眺望远方,只见一片辽阔无际的水天一色,不见江水。第八句写楼中人眺望近处,只见江面波光粼粼,好像一只只杯子浮在水中。这两句也是写楼中人在楼中所见的景象。这四句描写诗人在楼中所见到的景象,既表现了楼中人的所见,也表现了楼中人的心境。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描绘楼中人在楼中的所见景象,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后四句是描写诗人在楼上所听到的声音。第九句“远眼征帆尽”,意思是远处看不到帆船,说明天色已晚。第十句“凉襟细雨开”,意思是细密的雨丝打湿了诗人的衣袖。这两句写楼上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歌声和船上飘来的歌声。第十一句“行人望蓬岛”,意思是游子们望着蓬莱仙岛,盼望着能早日成仙。第十二句“游客比春台”,意思是游客们在欣赏着春天美好的风景时,也想到蓬莱仙岛去。这两句是写楼上的人听到歌声时的感受。这四句描写诗人在楼上听到的声音,既表现了楼上人的所见,也表现了楼上人的心声。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最后二句是点题。“岂独登临胜”,意思是哪里只有登上高楼才能领略到风光之妙呢?诗人认为只有登上高楼才能领略到风光之妙,这是诗人的观点,但诗人并未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肯定了其他登山观景的人也有同样的感觉,这就把话题引向了读者,使文章与读者之间有了联系。“扶倾不易才”,意思是诗人之所以能够这样从容不迫地吟咏诗歌,是因为我有才华!诗人用“易才”二字来表示自己有才学。这两句是作者对登楼观景的总结性看法。
《庾楼》是一首七绝,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