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乎,飞蝗乎,谁使汝为飞蝗,而如此之孽也。一气所生乃自然,百虫之中何为者。
若岁大旱汝则多,人虽畏之可奈何。来时漫不见首尾,往往蔽日连数里。
河南却集河北岸,东村西村闹如蚁。捕逐百千才十一,入地如锥又生子。
山林所过为一空,万口飒飒如雨风。稻粱黍稷复何有,田畴已尽腹未充。
农夫去岁望得雪,千耦辈作乘春发。耕耘喜及苗已长,与汝何冤乃遭啮。
忍见深冬瘦如腊,徵赋繁兴蓄积缺。我有薄田在江州,五岁之中三不收。
流灾得无及彼土,搏手安敢期高秋。阴阳调和非我事,冻馁逼迫同民忧。
有生所往随有累,不及饮啄波中鸥。

【注释】

长芦:地名。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咏蝗:即诗,写蝗虫的灾情。飞蝗乎,飞蝗乎,谁使汝为飞蝗,而如此之孽也。长芦咏蝗(一作“蝗赋”),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农民受剥削压迫的诗篇。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作者自注:“时年大饥,人相食。”全诗分五段,第一段写蝗虫之多,危害之大;第二段写百姓之苦;第三段写官吏之贪;第四段写诗人自己的处境;第五段写诗人的感慨。

首联“飞蝗乎,飞蝗乎,谁使汝为飞蝗?而如此之孽也。”是说“你”为何如此多呢?是谁叫你成为“飞蝗”?为什么你要害农事呢!诗人把蝗虫称作“孽”,可见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同时也表明诗人对农民遭受自然灾害,却要承担巨大责任的不平之感。

颔联:“一气所生乃自然,百虫之中何为者!”意思是,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蝗虫也是自然的产物。这里诗人以“百虫”来比喻各种生物,用“自然”来强调其产生、存在和繁衍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不是人为造成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造成蝗虫大量发生的原因不在蝗虫本身,而是在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颈联:“若岁大旱汝则多,人虽畏之可奈何?”这是写蝗灾发生的原因。“若岁大旱”是指天旱少雨,农作物受灾严重,“汝则多”指蝗虫繁殖迅速。这一联是说,如果天下大旱,蝗虫就会增多,虽然人们害怕它,但没有办法制止它的繁殖。

诗人又描绘了蝗虫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来时漫不见首尾,往往蔽日连数里。”“漫不见首尾”是形象地描绘蝗虫遮天蔽日的景象。“往往”是到处的意思;“蔽日连数里”说明蝗虫数量之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蝗虫来的时候,它们到处蔓延,遮蔽太阳,遮蔽了整个天空,遮天盖地,遮得看不到路。

下面诗人描述了官府对此现象的态度:“河南却集河北岸,东村西村闹如蚁。”“河南却集河北岸”是说,蝗虫从河南向河北方向迁移;“东村西村闹如蚁”是说这些蝗虫聚集的地方,就像蚂蚁一样热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蝗虫聚集在一起,像蚂蚁一样拥挤,到处乱跑。

最后四句是描写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捕逐百千才十一,入地如锥又生子。”“捕逐百千才十一”,意思是说,老百姓们为了捕捉这些蝗虫,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入地如锥又生子”,“入地如锥”是形容蝗虫钻进土地里很深;“生子”是形容蝗虫繁殖迅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人们费尽了心思,才捕到一百零一只蝗虫,可是刚把它们杀死,又会有新的蝗虫再生出来。

末联:“山林所过为一空,万口飒飒如雨风。”“山林所过为一空”,意思是说,蝗虫在树林里来回飞,把树林里的树皮都啃没了;“万口飒飒如雨风”意思是说,因为树木都被吃光了,所以风吹过来的声音就像下雨一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蝗虫在树林里飞来飞去,到处毁坏树木,刮起的大风像是下雨一样。这两句既描绘了蝗虫破坏大自然的场面,又表现了人民遭受灾难后生活困苦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民的痛苦处境。

这首诗通过描写蝗虫的危害和农民的苦难,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懑。全诗运用比喻和夸张等手法,将蝗虫比作孽虫、害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它们危害人类的场景;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辛勤努力与蝗虫的疯狂生长进行对照,突出了农民遭受的灾难之重。此外,诗歌还采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蝗虫以人的形象特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