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霭晚尽散,南山明夕阳。
秋容遍丰镐,古恨入隋唐。
草木咸摇落,风烟自渺茫。
客亭须下马,把酒慰殊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要通观全诗,从题材、风格、手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再结合选项具体分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三句写景,“积霭晚尽散”,是说阴云消散,天高气爽;“秋容遍丰镐”,是说秋天的景色遍布丰镐地区,这四句写景,为后文抒情蓄势。“古恨入隋唐”一句,是说古往今来多少朝代兴亡之感,都融入了作者胸中的愁绪之中。以下六句写客居异乡的孤独与苦闷,“草木咸摇落”,草木凋零,是诗人对长安城秋日景象的真实描写;“风烟自渺茫”,风烟迷蒙,也是诗人对长安城秋季景物的真实感受。这几句写景,进一步渲染出诗人的孤寂、悲凉之情。尾联点题,抒发自己思乡之情。“下马”,“慰殊乡”,即指作者在长安城西的“咸阳客亭”下马,饮酒以慰自己的思乡之情。

【答案】

(1)译文:

乌云已完全散去,南山上夕阳正明丽。

秋意已布满丰镐,古时的怨恨也渗透到隋唐。

草木皆已摇落,风吹烟雾也显得模糊不清。

客人在客亭中必须下马,举杯把酒来安慰自己。

(2)注释:“咸阳”:指长安。“积霭”:云彩聚积。“霁”:天气放晴。“晚”:傍晚。“夕”:晚上。“晚晴有作”:在傍晚时分所作。“古恨”:指历史上的遗憾。

赏析:

此诗首二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后六句写景,末二句直接抒情,中间两联又通过景致来抒写感情。首句写傍晚时天空云彩已全部散开,太阳出来,照亮大地,这是写景;次句写夕阳映照下的南山,色彩鲜明,这是写物象。三四两句写景,由写景过渡到抒情,写景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后四句写景,由写景转入抒情,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长安城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此诗用比兴手法写景言情。首句写云彩已全部散开。“云散”暗示着日出,暗示着光明的到来。第二句写夕阳映照下的南山,色彩鲜明。第三句写秋天的景色遍布丰镐地区。这三句写景,为后文抒情蓄势。“明夕阳”既是实景,又是虚象,既写出了夕阳的明亮,又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光明磊落之心。第四句“草木”句,是说草木都摇落了,是诗人对长安城秋日景象的真实描写;“风烟”句,是说风吹起烟雾也显得模糊不清,是诗人对长安城秋季景物的真实感受。这几句写景,进一步渲染出诗人的孤寂、悲凉之情。最后六句写景,由写景转入抒情,写景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尾联点题,抒发自己思乡之情。“下马”,“慰殊乡”,即指作者在长安城西边的“咸阳客亭”下马,举杯把酒来安慰自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