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避中伏,意适晚忘归。
墙外谷云起,檐前山雨飞。
兴馀思秉烛,坐久欲添衣。
为爱东岩下,泉声通翠微。
【注释】
①六月十日:农历六月的第十天。中伏: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玉峰园:地名,在苏州城北。②南园、谷云:即“谷云生南园”,用典,谷云生曾隐居于玉峰园之南。③檐前、山雨飞:即“檐前山雨飞”,用典,杜甫有句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此处暗指杜甫《夜喜晴》诗中的意境。④秉烛:手持蜡烛,秉,持也,秉烛,持烛夜行,指夜游。⑤添衣:增添衣物以御寒。⑥为爱:为着,因为。东岩下:东边的山岩下。⑦翠微:绿意盎然的山林。⑧“泉声”二句:《庄子·秋水》载“庄周梦为蝴蝶”,后遂以喻虚幻。⑨“意适晚忘归”:心情畅快得忘了回家。⑩“兴馀”二句:兴致正浓时,想拿着烛火去观赏,坐久了又想到外面多冷,想要添些衣物。⑪通:连接、贯通。⑫赏析:
这首纪事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夏季,诗人因避乱而隐居于苏州玉峰园。此诗就是诗人在玉峰园避暑时,遇大雨写下的一首记事抒情诗。
首联“南园避中伏,意适晚忘归”,诗人在玉峰园南边避过中伏天气,心情舒畅极了,以至于忘了回家。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夏日,地点——玉峰园,人物——诗人自己,以及心情——愉快。
颔联“墙外谷云生,檐前山雨飞”。这两句是描写诗人在玉峰园避暑时所见景色,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谷云生”和“山雨飞”都是写雨,一个从远处看,一个从近处闻,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景的特点。
颈联“兴馀思秉烛,坐久欲添衣”。这两句紧承颔联而来,进一步写诗人在玉峰园避暑的情景。“兴馀”、“坐久”说明诗人已经在这里待了很久了。“思秉烛”和“欲添衣”表明诗人此时已感到十分寒冷。
尾联“为爱东岩下,泉声通翠微”。“为爱”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又表明诗人对东岩的喜爱。“泉声通翠微”则描绘了诗人所爱之景。
此诗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