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吟中老,清风满旧林。
倚筇秋岸远,围衲夜房深。
未得云空在,将成月已沉。
生平苦如此,谁是识师心。
译文:
静谧的山林中,年老的诗僧已经吟咏七十载,秋风扫过林间。
手扶筇杖站在遥远的秋日岸边,围裹着衲衣在深夜的小屋中。
尚未能如云般自由飞翔,即将像月般沉没于黑暗之中。
平生苦乐如斯,谁是真正的知音?
注释:
- 静林诗僧已老:描述了一个静谧的山林中的诗僧已经年老。
- 七十吟中老:指诗僧在七十岁时仍在吟咏诗歌。
- 清风满旧林:形容秋天的树林中充满了清新的凉风。
- 倚筇秋岸远:手扶着筇杖站在秋季的岸边,显得格外遥远和宁静。
- 围衲夜房深:围裹着衲衣在夜晚的小屋中,暗示诗僧的简朴生活。
- 未得云空在:未能像云一样自由自在,仍留在原地。
- 将成月已沉:即将完成的事业或愿望却已接近完成时却已经落空了。
- 生平苦如此:一生的经历就像这样辛苦而充满艰辛。
- 谁是识师心:谁是真正理解这位诗人内心世界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诗僧在秋天的山林中的生活状态。诗僧虽然年岁已高,但他依旧保持着对诗歌的热情和执着,每日吟诵诗篇。然而,他的生活并不轻松,尽管他在山林中找到了一片清静之地,但仍然被生活的艰辛困扰。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诗中的“未得云空在”和“将成月已沉”两句,形象地表达了诗僧对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感到无奈的情绪。他希望能够像云一样自由飘荡,但又发现自己无法实现这样的梦想;他期待能够像月亮一样照亮黑夜,但又发现他的努力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最后一句“谁解师心?”则是诗人向人们提问,究竟有谁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呢?这个问题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境遇的不满,也透露出他对外界的渴望和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孤独的行者,对生命、理想、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反思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