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由岩崄地,万木与云齐。
弭节山中宿,思归夜半啼。
麝香沾野草,虎迹滑春泥。
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
【解析】
“寄景孺提刑”,意思是写诗寄给景孺(即王景弘)提刑。据《宋史·文苑传》记载,王景弘为江西提刑兼知信州军州事,此篇当是作者任信州通判时所写。
第一句:“江由岩险地”,“江”指信州之江。“岩险”是说江岸陡峭,山势险峻。“岩崄地”,意即江岸险峻的地形。
第二句:“万木与云齐”,“木”指江岸的树林。“与云齐”意即树木茂密,直与天上的白云相接。“万木”意即茂密的林木。
第三句:“弭节山中宿”,“弭节”是古代的一种礼节,意为下车步行。“山中宿”意即在山中住宿。
第四句:“思归夜半啼”,“思归”意即想家。“夜半啼”意即半夜里啼哭。
第五句:“麝香沾野草”,“麝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沾”有附着的意思。“野草”指野外生长的小草。“麝香沾野草”意即麝香附在野草上。
第六句:“虎迹滑春泥”,“虎迹”是老虎行走过的痕迹。“滑”是使……滑。“春泥”指春天的泥土。“虎迹滑春泥”意即老虎的足迹在春泥上滑行,留下了痕迹。
第七句:“到此须凭酒”,“到”是到此地的意思。“凭”是借助之意。“酒”是助兴之物。“到此须凭酒”意即来到此处,必须借助酒力。
第八句:“何人手可携”,“何人”是哪里的人。“手可携”意即哪里的手都可以拿着它。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信州江岸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和无奈。全篇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耐人回味。
首联“江由岩险地,万木与云齐”,开篇便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江岸险峻的地势,山势高耸入云。诗人用“岩险”和“万木”这两个关键词,形象地描绘出江岸的险峻和山林的葱郁。“江由”二字,既点明了地点,又写出了地势的险要。“万木”二字,写出了山林的茂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壮美,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颔联“弭节山中宿,思归夜半啼”,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出江岸的景色。这里的“弭节”是下车步行的意思,意味着诗人已经抵达目的地。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休息,而是选择在山中住宿,这可能是因为诗人想要更加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或是因为诗人想要更好地观察江边的环境,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然而,诗人的内心却充满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在夜晚来临的时候,诗人更是难以入眠,只能躺在床上默默流泪,这可能是因为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家人和朋友。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颈联“麝香沾野草,虎迹滑春泥”,进一步描绘了江岸的自然景观。这里的“麝香”和“虎迹”都是自然界中的美景,而“沾”字则让这些美景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在欣赏这些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然而,这种美景并不能带给诗人太多的安慰,反而让他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这种思念之情,如同春泥般滑腻,让人无法摆脱。
尾联“到此须凭酒,何人手可携”,则是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这里的“须凭”“何人”“手可携”都表明了朋友的重要性。诗人在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克服种种困难,还要依赖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朋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他们能够陪伴诗人度过难关,更体现在他们能够给予诗人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让人不禁为之感动。
整首诗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诗人通过对信州江岸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艰难和孤独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