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师杖奇竹,坐亦不去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
【解析】
“已师竹杖”:已经学习了使用竹杖。
“已师杖奇竹”:已经学到了用奇竹制作的杖。
“坐亦不去手”:坐着也不离开手。
“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抚摸着光滑细腻的竹皮,瘦小的骨头多么细长而扭曲啊。
“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树丛中枝条抱着奇异的竹干相互交错地生长。
“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通常只有一根独生的竹竿,上下分开。
“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这样的竹子怎么特别呢?天生的当然不是偶然的。
“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老师最初得到的是什么人呢?这种竹子实在世间没有过。
“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即使不被老师使用,也会和众多树木一起死去。
“愿师勿弃置,珍之比灵寿”:希望老师不要丢弃,把它比作长寿的灵寿木。
【答案】
译文:
已经学习了使用竹杖;已经学到了用奇竹制作的杖。坐着也不离开手。抚摸着光滑细腻的竹皮,瘦小的骨头多么细长而扭曲啊。树丛中枝条抱着奇异的竹干相互交错地生长。通常只有一根独生的竹竿,上下分开。这样的竹子怎么特别呢?天生的当然不是偶然的。老师最初得到的是什么人呢?这种竹子实在世间没有过。即使不被老师使用,也会和众多树木一起死去。希望老师不要丢弃,把它比作长寿的灵寿木。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中以竹杖为中心,从竹杖、竹枝、竹节、竹叶、竹叶、竹叶等几个方面,对竹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已师竹杖”,说明这是一幅表现竹林的画作,诗人通过观察竹子来表达自己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第二句“已师杖奇竹”,表明诗人对竹子有了深厚的感情,能够理解到竹子的特点和价值,因此才会用它来做为绘画的主题。第三四两句写竹子的形状和质地:“坐亦不去手”,“循摩莹且腻,瘦骨何蚴蟉。”这里,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写出了竹子的形态之美和质感之美。第五六句写竹子的枝干:“丛枝抱奇节,两两相对走。”这里,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枝干的描绘,写出了竹子的线条之美和节奏之感。第七八句写竹子的叶子:“寻常出孤梢,上下分左右。”这里,诗人通过对竹子的叶子的描绘,写出了竹子的布局之美和对称之感。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独特之处:“如何此独异,天产固非偶。”意思是说,竹子是如此独特,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第九十句写诗人的感受和期望:“师初得之谁,此实世未有。”这里,诗人通过询问老师得到竹子的过程,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竹子的珍视和赞美:“不为师所用,亦共众植朽。”意思是说,即使不被老师使用,也会和众多树木一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