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觐者高士,梁州城固人。
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
夫妇既已老,左右无子孙。
一日召奴婢,尽以田宅均。
俾之各为业,不用来相闻。
遂去隐南山,杂迹麋鹿群。
约曰或过汝,所给为我陈。
有时携其妻,来至诸人门。
乃与具酒食,啸咏相欢欣。
山南郑馀庆,辟之为参军。
见趣使就职,漫不知吏文。
已复许谢事,但谓长者云。
补阙王直方,本觐之比邻。
文宗时上书,召见蒙咨询。
荐觐有高行,用可追至淳。
诏授起居郎,褒斜走蒲轮。
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
我昨过其县,裴回想芳尘。
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
斯人久不竞,薄夫何由敦。
此县汉唐时,诸公扬清芬。
刻诗子坚庙,来者期不泯。

【解析】

1.本篇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梁州城固”指陕西凤翔县,“南山”指秦岭山。

2.第一、二句:“崔觐者高士,梁州城固人。”诗人先介绍了主人公崔觐的基本情况,他是位高洁的隐士,来自凤翔县城固(今陕西宝鸡)。

3.第三、四句:“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诗人接着写崔觐的高尚志向,他只求读书,不追求做官;他亲近农夫,热爱劳动。

4.第五、六句:“夫妇既已老,左右无子孙。”诗人接着写崔觐的生活情况,他的夫妻都已经老了,身边没有一个子女。

5.第七、八句:“一日召奴婢,尽以田宅均。”诗人继续写崔觐如何对待家人,他召集了家里所有的奴婢,让他们平分了他的田产和宅院。

6.第九、十句:“俾之各为业,不用来相闻。”然后诗人又写崔觐对家人的安排,他让奴婢们都各自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不必相互往来。

7.第十一、十二句:“遂去隐南山,杂迹麋鹿群。”最后诗人写崔觐的去向,他离开县城隐居到秦岭山上,和麋鹿混在一起,过起了隐逸的生活。

8.第十三、十四句:“约曰或过汝,所给为我陈。”诗人写崔觐和故旧之间的交往方式,他说:“你们如果路过我这里,就给我讲讲你们的情况。”

9.第十五、十六句:“有时携其妻,来至诸人门。”然后诗人又写了崔觐与故旧的交往情景,有时他的妻子也来到他们的门前,向他们倾诉思念之情。

10.第十七、十八句:“乃与具酒食,啸咏相欢欣。”诗人继续写故旧与崔觐相聚的情景,他们一起饮酒,唱着歌儿互相欢乐。

11.第十九、二十句:“山南郑馀庆,辟之为参军。”这里介绍崔觐被朝廷征召为参军的情况,山南节度使郑馀庆推荐了崔觐担任官职。

12.第二十一、二二句:“见趣使就职,漫不知吏文。”接着诗人写崔觐被任命为参军后的情景,当时有人催促崔觐去任职,但他对此浑然不觉,不知道官吏的文字。

13.第二十五、二十六句:“已复许谢事,但谓长者云。”诗人接着写崔觐辞官的情况,他又被允许辞官了,只是说崔觐只是个年长的长者。

14.第二十七、二八句:“补阙王直方,本觐之比邻。文宗时上书,召见蒙咨询。”诗人接着介绍诗人与崔觐的关系,王直方也是崔觐的邻居,文宗皇帝曾召见过他,向他咨询有关政事的问题。

15.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句:“荐觐有高行,用可追至淳。”接着诗人写王直方对崔觐的推崇,他举荐崔觐是个品行高尚的人,可以用这样的人才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16.第三十二、三十三句:“诏授起居郎,褒斜走蒲轮。”接着写崔觐受封为起居郎的情景,皇帝下诏授予他官职,并让他骑着蒲叶编成的车子行走在褒斜道上。

17.第三十四、三十五句:“辞疾不肯至,高风概秋旻。”诗人继续写崔觐辞官的情景,他不愿接受任命,坚持自己的高风亮节。

18.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六句:“我昨过其县,裴回想芳尘。”诗人接着写自己曾经去过崔觐居住过的县城,想起那里的美好往事。

19.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句:“访问诸故老,寂无祠与坟。”接着诗人写自己去看望那些老朋友的情景,发现那里已经没有人居住,没有祠堂也没有坟墓。

20.第四十二、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句:“斯人久不竞,薄夫何由敦。”最后诗人总结全诗,指出崔觐虽然已经去世很久,但是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