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触追奔竞一豪,市朝酣战万灵鼍。
斋房只在秋山外,吟卷自随明月多。
问字人须烦谢绝,敲门僧亦莫谁何。
竹宫曾见神君否,且乞天瓢为挽河。
次韵牟监簿斋宫
蛮触追奔竞一豪,市朝酣战万灵鼍。
斋房只在秋山外,吟卷自随明月多。
问字人须烦谢绝,敲门僧亦莫谁何。
竹宫曾见神君否,且乞天瓢为挽河。
注释与译文
注释
- 蛮触追奔竞一豪:比喻激烈的竞争和争斗。
- 市朝酣战万灵鼍:形容市场上的人声鼎沸、喧嚣异常,如同战鼓擂动一般。
- 斋房只在秋山外:斋房位于秋山之外,象征远离尘嚣的清静之地。
- 吟卷自随明月多:指诗人在月光下吟诗作赋,享受着宁静和美好。
- 问字人须烦谢绝:对来访的人表示拒绝,希望他们不要打扰自己的创作。
- 敲门僧亦莫谁何:僧人敲门不应,表明诗人追求内心的清净。
- 竹宫曾见神君否:询问是否曾在竹林中见到过神仙或神灵。
- 且乞天瓢为挽河:请求天赐之瓢,以拯救洪水滔天之灾。
译文
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如蛮触一般追逐着胜利,市场里人们喧闹如战鼓擂动,喧嚣异常。我的书房只设在秋山之外侧,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求心灵的平静。我在月光下吟咏诗歌,享受着这份宁静和美好。对于来访者,我选择婉拒,不希望被打扰,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于僧人敲门,我也选择不予理会,保持内心的清净与独立。我曾在竹林中见过神仙,但如今只能遥想。最后,我祈求上天能够赐予我一个神奇的瓢,用来拯救洪水滔天之灾。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方岳的作品之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首句“蛮触追奔竞一豪”用蛮荒之地和接触相争来比喻人们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激烈争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世俗中的争斗和纷争。接着,“市朝酣战万灵鼍”将市场比作战场,人们在其中熙熙攘攘、喧哗不断,如同战鼓擂动一般,展现了市场的繁华与热闹。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疲惫和不安。
诗的第三句“斋房只在秋山外”,则将读者的视角引向了更加宁静和深远的地方。斋房虽远在秋山之外,但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内心世界,远离尘世的喧嚣,寻找一份内心的安宁与清净。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深意和启示性。接下来,“吟卷自随明月多”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月下的吟咏生活,月亮成为他最好的伴侣,陪伴他在寂静中享受诗意的生活。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韵味,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欣赏能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外来访客的态度:“问字人须烦谢绝”表达了对于外来访客的婉拒之意,希望他们不要打扰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活动。同时,“敲门僧亦莫谁何”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坚守和对外界干扰的排斥,体现了他的独立性和自我修养。此外,“竹宫曾见神君否”则引发了读者对诗人是否真的在竹林中见过神仙的好奇和想象。最后一句“且乞天瓢为挽河”则是诗人的一种浪漫设想,希望借由天赐之瓢的力量来拯救洪水滔天之灾,展现出他对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关注。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方岳卓越的诗歌才华。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启示的人生指南。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